
(1).傳說中神名。虎頭龍足,蟒目蛟眉,居于 南海 。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鬼母》:“ 南海 小虞山 中,有鬼母,能産天下鬼。一産千鬼,朝産之,暮食之。今 蒼梧 有 鬼姑神 是也,虎頭、龍足、蟒目、蛟眉。”
(2).指佛教護法神 鬼子母 。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書畫》:“ 王鉷 據 陝州 ,集天下良工畫 聖壽寺 壁……至今尚有十堵餘,其間西廊迎佛舍利,東院佛母壁最奇妙,神彩皆欲飛動。又有 鬼母 、瘦佛二壁差次。其餘亦不甚過人。”參見“ 鬼子母 ”。
(3).指 劉邦 斬蛇故事中白蛇之母。 唐 李賀 《春坊正字劍子歌》:“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夜哭。”參閱《史記·高祖本紀》。
(4).方言。巫婆。《南方周末》1992.10.23:“鬼母,是 贛 東人對巫婆的俗稱。”
“鬼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鬼母又稱鬼姑神,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鬼之一。據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她居于南海小虞山,外貌奇偉,擁有虎頭、龍足、蟒目、蛟眉的特征。其最大特點是能“朝産千鬼,暮食其子”,即每天早晨生産大量鬼怪,傍晚又将它們吞食。這種矛盾特性使其成為象征生死循環的神話形象。
在佛教中,鬼母被吸收為護法神鬼子母(又稱诃利帝母)。她原為食人子的惡鬼,後受佛陀點化皈依,成為保護兒童的神靈。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提到寺院壁畫中繪有鬼母形象,可見其宗教地位。
在贛東方言中,“鬼母”是對巫婆的俗稱,反映了地方民俗文化中對通靈者的特殊稱謂。
維度 | 描述 |
---|---|
形象特征 | 虎頭龍足、蟒目蛟眉的怪異神形 |
核心能力 | 産鬼與食鬼的循環 |
文化演變 | 從兇神到佛教護法神的角色轉變 |
文學意義 | 常作為矛盾象征,體現生死、創造與毀滅的辯證關系 |
擴展閱讀建議:可通過《述異記》《夢溪筆談》等古籍,或現代神話研究著作進一步了解其文化流變。部分網頁(如、6)提供了更系統的背景說明,可參考來源獲取完整信息。
鬼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惡母、兇母、虐待子女的母親。它可以拆分為“鬼”和“母”兩個部分。
部首:鬼(鬼部)
鬼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為鬼部,聲符為亥,意思是指幽靈、邪魔等超自然的存在。
部首:母(母部)
母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為母部,聲符為畝,意思是指母親、雌性生物。
來源:鬼母一詞的來源目前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但通常用來形容那些虐待子女、對子女施加暴力的母親。
繁體:鬼母的繁體字為「鬼母」。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鬼母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鬼母」。
例句:
1. 他出生在一個鬼母的家庭,童年時遭受了巨大的折磨。
2. 那個鬼母對待自己的孩子非常殘忍,令人痛心。
組詞:鬼母也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鬼母心」(指母親殘忍虐待子女)、「鬼母子」(指母親和子女關系不和諧)等。
近義詞:鬼母的近義詞有「兇母」、「惡母」等。
反義詞:鬼母的反義詞可以是「慈母」、「好母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