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臣下盡忠于君。語出《書。微子》:“自靖,人自獻于先王。” 清 張泰來 《江西詩社宗派圖錄》:“且 居仁 作圖,名雖為詩,意實不專主於詩;大約如制科以詩賦取士,不過借以為靖獻之資焉耳。”
“靖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指臣子對君主的忠誠與奉獻,強調通過恪盡職守來維護國家安定。該詞由“靖”(安定、平定)和“獻”(奉獻)組合而成,體現臣子以行動效忠的意涵。
詞源出處
源自《尚書·微子》中的“自靖,人自獻于先王”,意為各自選擇盡忠的方式,将自身奉獻給先王的事業。後世引用此典,如清代張泰來在《江西詩社宗派圖錄》中提到“借詩賦為靖獻之資”,指以文學才能向君主效忠。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讨論中,描述臣子的政治忠誠,例如:“靖獻之資”指通過特定才能(如詩賦)表達忠心的途徑。
近義詞與反義詞
“靖獻”是帶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強調臣子對君主的責任與奉獻,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原文或清代相關文獻。
《靖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以和平、安定的方式奉獻出來。
《靖獻》的部首是革,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9畫和6畫。
《靖獻》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靖”字的來源是象形字,表示用手捆綁住一隻鳥,代表安撫、平定;“獻”字的來源是象形指事字,表示人捧着祭品,代表獻出。在繁體字中,“靖”字的寫法為「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包括《靖獻》這個詞。在古時候,它們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上仍然保持了相似的意思。
1. 他用靖獻的方式解決了争議,避免了沖突的發生。
2. 她以靖獻的态度,将自己的才華奉獻給了音樂事業。
3. 這位官員通過靖獻的行動,赢得了人民的尊敬與信任。
靖國、靖民、平靖、獻身、獻藝、獻血、獻膚、獻媚
奉獻、貢獻、呈獻、奉獻、獻出
争鬥、抵抗、反抗、追求、争奪、占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