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臣下盡忠于君。語出《書。微子》:“自靖,人自獻于先王。” 清 張泰來 《江西詩社宗派圖錄》:“且 居仁 作圖,名雖為詩,意實不專主於詩;大約如制科以詩賦取士,不過借以為靖獻之資焉耳。”
“靖獻”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對國家、君主或崇高事業的忠誠奉獻與安定輔佐。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語源分析及經典用例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為:“安定國家,奉獻忠誠。”強調臣子以自身才能與德行匡扶社稷、盡忠職守的崇高行為。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注解:“靖,安定;獻,奉獻。謂安邦定國,竭誠效忠。”突出其政治倫理中“治國”與“盡忠”的雙重責任。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尚書·微子》
“自靖,人自獻于先王。”
注:商朝微子表明以自身行動安守本分、向先王盡忠的決心,為“靖獻”的早期思想源頭。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尚書》
朱熹《戊申封事》
“臣願陛下……亟謀所以靖獻之道。”
注:南宋朱熹上書勸谏皇帝,以“靖獻”強調臣子輔佐君主安邦定國的職責。
來源:朱傑人編《朱子全書》
“靖獻”凝結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體現士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在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公民對國家的忠誠奉獻與專業人士對職責的恪守擔當,如:“科技工作者以創新靖獻于國之重器。”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現代釋義參考工具書以出版社信息為據。)
“靖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指臣子對君主的忠誠與奉獻,強調通過恪盡職守來維護國家安定。該詞由“靖”(安定、平定)和“獻”(奉獻)組合而成,體現臣子以行動效忠的意涵。
詞源出處
源自《尚書·微子》中的“自靖,人自獻于先王”,意為各自選擇盡忠的方式,将自身奉獻給先王的事業。後世引用此典,如清代張泰來在《江西詩社宗派圖錄》中提到“借詩賦為靖獻之資”,指以文學才能向君主效忠。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讨論中,描述臣子的政治忠誠,例如:“靖獻之資”指通過特定才能(如詩賦)表達忠心的途徑。
近義詞與反義詞
“靖獻”是帶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強調臣子對君主的責任與奉獻,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原文或清代相關文獻。
昂藏安貞寶辇暴強北郭先生不饑不寒才隽倡園花承天命湊淺點發動産恩福痱瘡槁雕艮峯谷筆古節穢壤江南賤技膠臈挢枉過正接迹景部酒坊鸠腳軍衛苴杖懇迫勑厲路節麻槌民譽默聽抹一鼻子灰破國亡家頗李前籌喬忿青帏球僮棄繻年筌蹏桡販子容與水木清華說口嘴輸氣樹心台位跳房子鐵鈎鎖王屋桅杆慰懷向服銜協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