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譽的意思、民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譽的解釋

(1).民衆所稱譽的人。《左傳·成公十八年》:“凡六官之長,皆民譽也。”《周書·于翼傳》:“其所擢用,皆民譽也,時論僉謂得人。”

(2).民衆的稱譽。 晉 盧谌 《贈崔溫》詩:“苟雲免罪戾,何暇收民譽。” 宋 王安石 《度支員外郎李壽朋改開封府推官制》之二:“姑往佐之,以永民譽。” 清 錢謙益 《瞿五丈星卿挽詞》之二:“少年民譽已清流,晚節孤風更寡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民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民衆所稱譽的人
    指因品德、政績等受到百姓廣泛稱贊的人物。例如《左傳·成公十八年》提到“凡六官之長,皆民譽也”,強調官員選拔以民衆認可為标準。

  2. 民衆的稱譽
    表示百姓對某人或某事的集體贊譽。如晉代盧谌《贈崔溫》詩雲:“苟雲免罪戾,何暇收民譽”,體現對民聲的重視。

二、文獻例證

三、延伸理解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強調“民心”與“聲譽”的關聯,常見于描述官員政績或賢能之士的品德。現代使用較少,但可借以表達公衆對個人或集體的認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左傳》《周書》等古籍,或查閱盧谌、宋祁等詩人的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譽

民譽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包括“民”和“譽”。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民”字的部首是“氏”,它由4個筆畫組成;“譽”字的部首是“言”,它由14個筆畫組成。

來源

“民譽”一詞起源于漢代,最初的意思是指人們對于民衆的好名聲和聲譽的稱贊和贊揚。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一個人或團體在社會中受到的認可和尊重。

繁體

“民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民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用繁體寫作「民譽」的寫法已經存在,意義與現代的相同。

例句

1. 那位科學家以其傑出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全球的民譽。

2. 這位藝術家以其獨特的作品享有很高的民譽。

組詞

民族、民主、民間、榮譽、聲譽。

近義詞

聲望、聲威、威望。

反義詞

污名、丑名、不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