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終軍 年十八被選為博士弟子,入 關 棄繻。後因以“棄繻年”指少年有為之時。 唐 耿湋 《送郭秀才赴舉》詩:“鄉賦《鹿鳴》篇,君為貢士先。新經夢筆夜,纔比棄繻年。”參見“ 棄繻 ”。
“棄繻年”是一個源自漢代典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少年奮發有為的時期,具體解析如下:
詞源典故
源自《漢書·終軍傳》:漢代名臣終軍十八歲被選為博士弟子,西行入函谷關時,守關吏卒給他返回用的通行憑證“繻”(帛制符信),終軍卻棄繻于地,自信地說:“大丈夫西遊,終不複傳還。”後以“棄繻”象征少年壯志,并衍生出“棄繻年”一詞。
含義解析
特指人生中意氣風發、銳意進取的青年階段,多用于形容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初露鋒芒的狀态。唐代耿湋《送郭秀才赴舉》中“新經夢筆夜,纔比棄繻年”一句,便是将友人的才情與終軍的少年壯志相類比。
注音差異說明
不同文獻對該詞注音存在“qì xū nián”和“qì rú nián”兩種形式,可能因古漢語異讀或方言影響導緻。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确認标準讀音。
需注意:以上釋義綜合了多個網絡辭書信息(-6),但由于搜索結果均标注為低權威性資料,建議通過《古代漢語詞典》《典故大辭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核實。
棄繻年是一個成語,意指放棄了美好的時光和機會。它形象地描繪了時間如織物般編織而成,每逝去一年,就将繻(音juān)這塊美麗的織物抽走,使人無法挽回。
棄繻年由“弓”、“糸(纟)”、“㫃(餽)”這三個部首組成。
“弓”部表示彎曲、放棄;“糸(纟)”部表示線、繩;“㫃(餽)”部表示奉獻、供養。
它的總筆畫數為20。
《棄繻年》最早出現在《莊子·則儀》一篇文章裡,後來成為民間傳承的成語。在現代繁體字中,它保持了和簡體字一樣的寫法,隻是筆畫結構有所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棄繻年的“繻”字用的是少見的繁體寫法。它由“白(百)”、“糸(纟)”和“川”組成。
1. 他因為決定棄繻年,放棄了一份高薪工作,選擇了追尋自己的夢想。
2. 老師提醒學生們要珍惜時間,不要在大學期間棄繻年,要努力學習。
1. 棄世(放棄生命)
2. 棄暗投明(放棄黑暗,尋求光明)
3. 棄官投商(放棄官職,轉行做生意)
1. 耽擱時光
2. 輕棄歲月
3. 錯失良機
1. 珍惜時光
2. 把握機會
3. 善用歲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