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路節的意思、路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路節的解釋

旌節。古代出使者持作行路的憑證。《周禮·秋官·環人》:“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以路節達諸四方。” 鄭玄 注:“路節,旌節也。” 賈公彥 疏:“以其道路用旌節,故知路節旌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路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分層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路”本義為道路,引申為行政區劃或官職名稱(如宋代“路”為省級單位);“節”原指竹節,後衍生出符節、禮節、節制等含義。組合後,“路節”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古代使臣持以行路的符節”,象征官員出行時的身份憑證與權力象征。

  2. 曆史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對使臣職責的記載:“掌邦國使節之币帛,以路節達之。”漢代鄭玄注:“路節,行道之旌節也。”此制度延續至唐宋,如《新唐書·百官志》載外交使團需持“路節”通關。明清時期,“路節”逐漸被“勘合”“關防”等取代。

  3. 用法示例

    古文獻中多用于外交與行政場景,例如:

  1. 文化内涵

    “路節”體現了古代中國“持節守信”的政治倫理,如《管子·大臣》強調“使臣無失路節”是邦交基礎。其形制多為竹制或金屬符牌,刻有官職、使命等信息,現存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銅質路節可佐證其形制。

網絡擴展解釋

“路節”是古代中國使者在出行時使用的憑證,主要用于證明身份和通行權。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路節指旌節,是使者執行外交或公務時攜帶的通行憑證,通常以竹、木制成,裝飾牦牛尾或羽毛,象征官方授權。

  2. 出處與注釋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環人》:“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以路節達諸四方。”東漢經學家鄭玄注:“路節,旌節也。”唐代賈公彥進一步解釋:“以其道路用旌節,故知路節旌節也。”。

  3. 功能與意義
    路節兼具身份證明和通行許可功能,确保使者在各諸侯國或邊關順利通行,體現了古代外交制度中對信物管理的重視。

以上信息綜合了《周禮》原文及曆代注釋,權威來源可參考漢典等古籍釋義平台。

别人正在浏覽...

霸岸蔽晦博接不分勝負采輯宸聲處子辭意粗義大女人點映釣名放綻撫鏡府廪改寫格餌閣老哥窯寡拉鼓導鼓樂手寒乞寒硯黑鹄鴻恩後魏夥頤忽視翦绺進近觊欲拒敵斂索理詣龍腮露桃買賣人瞢昧秘館潘虹蓬荜增輝起花頭勤兒升降審勢詩妖施易世族説鬭譚燕天菩薩偷渡晚霭惋怛望人晩香五苦象智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