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節。古代出使者持作行路的憑證。《周禮·秋官·環人》:“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以路節達諸四方。” 鄭玄 注:“路節,旌節也。” 賈公彥 疏:“以其道路用旌節,故知路節旌節也。”
“路節”是古代中國使者在出行時使用的憑證,主要用于證明身份和通行權。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路節指旌節,是使者執行外交或公務時攜帶的通行憑證,通常以竹、木制成,裝飾牦牛尾或羽毛,象征官方授權。
出處與注釋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環人》:“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以路節達諸四方。”東漢經學家鄭玄注:“路節,旌節也。”唐代賈公彥進一步解釋:“以其道路用旌節,故知路節旌節也。”。
功能與意義
路節兼具身份證明和通行許可功能,确保使者在各諸侯國或邊關順利通行,體現了古代外交制度中對信物管理的重視。
以上信息綜合了《周禮》原文及曆代注釋,權威來源可參考漢典等古籍釋義平台。
《路節》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規定某一具體時刻或一段時間内,交通運輸工具、列車、飛機等的通行的限制和安排。通常是指為了保障交通安全、保護公衆利益,臨時對某條道路或區域進行交通管制而設立的一種限制措施。
《路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走”,筆畫數為12劃。
《路節》一詞源自古代漢字,繁體字是「路節」。
在古代,漢字「路」的寫法相對簡化,是由“步”和“各”組成,意為行走路上的分岔。與現代漢字寫法相比,古字的線條較為繁複,形态更加優美古樸。
1. 為了順利進行馬拉松比賽,組委會對沿途道路進行路節措施。
2. 考慮到交通擁堵情況,明天早上将對部分路段實行路節限行措施。
3. 在高峰期會實施路節,以确保道路交通秩序井然。
路口、路線、路标、道路、路段、路況、路人、路面、旅途。
交通管制、交通限制、交通封鎖。
通暢、暢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