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瘡的意思、痱瘡的詳細解釋
痱瘡的解釋
亦作“疿瘡”。即痱子。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三·滑石》﹝集解﹞引 蘇頌 曰:“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疿瘡,或雲即滑石也。”參見“ 痱子 ”。
詞語分解
- 痱的解釋 痱 è 〔痱子〕由于暑天出汗過多,引起汗腺發炎,皮膚表面生出來的小紅疹,很癢。 痱 é 古代稱偏癱症:風痱。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瘡的解釋 瘡 (瘡) ā 皮膚上腫爛潰瘍的病:瘡疤。瘡口。凍瘡。痔瘡。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痱瘡是夏季常見的皮膚疾病,中醫稱為“痱汗疹”或“痱子”,西醫稱為“紅色粟粒疹”,主要因汗液排出不暢引發,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病因
痱瘡是由暑濕蘊蒸、汗孔堵塞導緻的皮膚病,多發于高溫潮濕環境。汗液滞留在表皮或真皮層,刺激皮膚形成丘疹或水疱,伴隨瘙癢和灼熱感。兒童、肥胖者及體質虛弱者更易患病。
二、臨床表現
根據汗液堵塞的深度和症狀,分為4種類型:
- 紅痱(紅色粟粒疹):針尖大小的紅色丘疹或丘疱疹,伴輕度紅腫和瘙癢,好發于肘窩、頸部等部位。
- 白痱(晶形粟粒疹):透明小水疱,無紅暈,易破裂脫屑,常見于卧床患者。
- 膿痱:紅痱繼發感染形成膿疱,多發于皮膚皺褶處。
- 深在性痱子:非炎性丘疱疹,出汗時增大,可能引發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狀。
三、中醫認識
中醫認為痱瘡是“暑濕郁表”所緻,需清熱利濕。常用外治方法包括六一散、痱子粉外撲等。
四、預防與護理
- 保持皮膚清潔幹燥,避免高溫環境。
- 穿着透氣衣物,及時擦幹汗液。
- 避免抓撓,防止繼發感染。
以上信息綜合了醫學定義、中西醫觀點及臨床表現,如需進一步診斷或治療建議,請參考權威醫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痱瘡(fēi chuāng)一詞的意思是指因多汗或濕熱病變而引起的皮膚病症,通常表現為紅腫疼痛、起水疱等症狀。該詞的拆分部首是疒和壯,共有10畫。痱瘡的來源是由“疱疹”和“壯”組合而成,表達了這種病症的特征。在繁體字中,痱瘡的寫法為癤瘡。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痱瘡的字形有時候會稍有變化,但仍保持了病症的本意。以下是一個關于痱瘡的例句:“夏天容易出現痱瘡,尤其是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與痱瘡相關的其他詞彙有:體癢、汗毛囊炎等。痱瘡的近義詞有:汗疱、疱疹等。反義詞則可以是健康、無病症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