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時 趙國 名将 廉頗 與 李牧 的并稱。 元 楊維桢 《蔡葉行》:“文不談 周 召 ,武不論 頗 李 。”
“頗李”是一個漢語詞語,指戰國時期趙國兩位著名将領廉頗與李牧的并稱,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頗李”由兩人的姓氏組成,特指趙國名将廉頗和李牧。他們均為戰國時期趙國軍事代表人物,以卓越戰功聞名。
用法與出處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引用或曆史細節,可參考《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及《史記·李牧列傳》。
《頗李》(pǒ lǐ)是漢語詞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态度有些傲慢自大,不易相處的意思。
《頗李》這個詞由“頁”和“木”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頗李》一詞源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出于士美是也……出于頗李,不能相步是也。”在這段文字中,頗李被用來形容一個人不合群,不能與他人協調合作。
繁體字中,《頗李》可以寫作《頗李》。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對于《頗李》,一種古代寫法是《婆裡》。(注意:這是一種古代寫法,現代漢字寫法已經統一規定,所以我們現在通常使用現代标準字體)
1. 他的傲慢态度使得他變得頗李,沒有朋友願意和他交往。
2. 面試中,她的回答顯得頗李,沒有表現出對公司的熱情和誠意。
3. 那個顧客對待服務員的态度非常頗李,讓周圍的人都感到不舒服。
頗李并不常用于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或态度。但是可以根據需要,将其與其他形容詞、名詞等搭配使用,如“頗李行徑”,“頗李言語”。
與《頗李》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驕傲、自大、傲慢、高傲。
與《頗李》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謙遜、謙和、謙虛、和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