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麻絞紮成的粗而短的鞭槌。舊時作為刑具。行刑前用水浸濕。也作一般打人的用具。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二折:“休説麻槌腦箍,六問三推,不住勘問,有甚數目,打的渾身血污。”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比及下桚指,先浸了麻槌,行杖的腕頭加氣力。”
“麻槌”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作為古代刑具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麻槌指用麻繩絞紮而成的粗短鞭槌,舊時主要用于刑罰。行刑前需用水浸濕以增強打擊效果,也可作為普通打人工具。
元代戲曲中的體現
在元雜劇中,麻槌常與“腦箍”等刑具并提,用于逼供場景。例如:
刑罰功能
作為拷問工具,麻槌多用于杖打或配合其他刑具(如拶指)使用,通過肉體疼痛迫使犯人招供。
個别資料(如)提到“麻槌”被引申為“無能之人”的貶義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或主流詞典,可能為現代誤用或方言衍生義,需謹慎參考。
麻槌是古代中國一種典型的刑具,其名稱和用法在元代文學作品中尤為突出,反映了當時的司法殘酷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元曲選》等古籍。
麻槌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或物接觸到麻煩或遭遇到不順利的情況。它具有一種輕松幽默的語氣,在口語中常用來表示開玩笑或調侃。
麻槌的拆分部首為⺷(麻)和木(槌),其中麻為三畫部首,槌為四畫部首。整個字共有七個筆畫。
麻槌一詞的來源較為清晰,其中的麻指的是麻煩、困擾,而槌則是錘子的意思。這個詞語主要出自于中國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話中。在繁體字中,麻槌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麻槌的形态有所變化。具體而言,“麻”的上半部分或全寫成“米”,下半部分仍然保留。而“槌”的上半部分或全寫成“首”,下半部分保持不變。這種寫法顯示了古代對于麻槌概念的視覺呈現。
1. 今天遇到了一堆麻槌,真是累得我筋疲力盡。
2. 别跟我開麻槌,我正經事都忙不過來。
3. 這個節目太逗了,笑得我都麻槌了。
組詞:麻煩、煩心、困擾、苦惱、煩惱。
近義詞:煩躁、困難、難受。
反義詞:順利、順暢、如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