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察并寬恕。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骠騎讓封第二表》:“猥降前詔,未垂鏡恕,一省驚慚,再悸魂府。”
“鏡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組合後,“鏡恕”意為明察并寬恕,即通過細緻觀察後給予諒解或包容。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文學家江淹的《為蕭骠騎讓封第二表》:“猥降前诏,未垂鏡恕,一省驚慚,再悸魂府。”
此句表達了對上位者未能明察并寬恕自身過失的謙卑與惶恐,體現了古代公文中的委婉措辭風格。
“鏡恕”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用于解讀古籍或研究曆史文獻。其核心内涵是理性判斷與情感包容的結合,既要求洞察事實,又需以寬厚态度處理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鏡恕》(jìng shù)是一個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鏡和恕。鏡的部首是金,筆畫數為11;恕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0。
《鏡恕》這個詞是由古代的文人所創造的,用來形容人的思想、行為等方面符合道德和道義的标準。在古代繁體字中,鏡恕的書寫形式為「鏡恕」。
在古代,鏡恕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鏡的古代寫法是「鏡」,恕的古代寫法是「恕」。
以下是一些使用《鏡恕》這個詞的例句:
他的行為完全符合《鏡恕》的标準。
作為一個好公民,我們應該時刻遵守《鏡恕》的原則。
《鏡恕》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組,例如:
鏡實:表示一種思想或行為的實踐。
恕言:表示對他人的理解和包容。
《鏡恕》的近義詞可以是「道德」、「仁慈」、「寬容」等詞語,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愛。而反義詞則可以是「自私」、「無情」等詞語,表示不顧他人利益和感受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