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門闩鎖鑰之類。《莊子·胠箧》:“将為胠篋、投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成玄英 疏:“扃,關鈕也;鐍,鎖鑰也。”《舊唐書·劉悟傳》:“ 悟 少有勇力,叔 逸準 為 汴 帥,積緡錢數百萬於 洛 中, 悟 輒破扃鐍,悉盜用之。”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一:“有司将搜捕,主僧悉令登閣,而固其扃鐍。”
(2).關閉,鎖閉。《舊唐書·王璵傳》:“ 左震 晨至,驛門扃鐍不可啟, 震 破鎖而入。”《宋史·五行志四》:“ 漢 乾祐 中, 荊南 高從誨 鑿池於山亭下,得石匣長尺餘,扃鐍甚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劍俠》:“某中丞巡撫 上江 ,一日,遣吏齎金三千赴京師,途宿古廟中,扃鐍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門鑰宛然。”
(3).引申為隔絕。 清 黃宗羲 《過雲木冰記》:“蓋其地當萬山之中,嚣塵沸響,扃鐍人間,邨煙佛照,無殊陰火之潛。”
“扃鐍”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合成詞,由“扃”和“鐍”兩個單字組成。根據《漢語大詞典》,“扃”讀作jiōng,本義指從外部關閉門戶的門闩,引申為關閉、封閉的動作。《說文解字》記載:“扃,外閉之關也。從戶冋聲”。而“鐍”讀作jué,原指古代鎖具中帶有舌片的金屬環,後泛指鎖鑰。《辭源》釋為“箱箧前可加鎖的環狀物”,《漢書·酷吏傳》注引顔師古曰:“鐍,鑰也”。
二字合用時,“扃鐍”特指古代用于封鎖門戶或箱箧的鎖具系統,既包含門闩的閉合功能,又具備鎖鑰的防盜結構。例如《新唐書·百官志》描述唐代宮廷管理制度時提到“夜以扃鐍為禁”,即通過鎖閉宮門實施宵禁。在文學作品中,該詞常被引申為嚴密封存的狀态,如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扃鐍秘閣”即指藏書閣的封閉管理。
從詞源發展看,“扃鐍”在先秦文獻中多作動詞使用,表示關閉動作,漢代以後逐漸名詞化,成為鎖具的統稱。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與曆史文獻領域。
“扃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字形和古文獻用法中解析:
1. 字義拆分
2. 組合含義 兩字連用多表示門鎖或箱鎖的閉合裝置,既可作名詞指鎖具,也可作動詞表封鎖動作。例如:
“藏之秘府,扃鐍甚嚴” —— 形容用鎖嚴密封閉。
3. 引申義 在文學中可象征封閉、禁锢的狀态,如“扃鐍心扉”比喻内心封閉。
提示: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建議優先使用“門鎖”“封鎖”等替代詞。若需古籍引用,可查閱《說文解字》《莊子》等文獻進一步考證。
黯淡灘邦國殄瘁班行邊計避妖圈伯勞跛眇補種長慮朝膳騁情尺椽片瓦吃動崇邈黨族搗氣道蓺大指疊克推多丁字街洞蜒頓落放偷符官格仆勾挑故疇瑰傑咕隆顧左右而言他紅英兼稱交通壕津滴矜顧靜嚴金帳究詢濬浦立像鸾縧論判抹臉默認沐發魄蕩魂飛淺斟低唱傾悅睿祖濇脈上體升朝隨牒筍衣損怨素質通險暢機團組織文玩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