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擾亂,侵害。 漢 桓寬 《鹽鐵論·取下》:“不軌之民,困橈公利,而欲擅山澤。”
“困桡”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困桡”讀作kùn ráo(部分網頁注音為“kùn zhāng”存在争議),其核心含義為擾亂、侵害。例如《鹽鐵論·取下》中“不軌之民,困橈公利”,指不法之徒擾亂公共利益。
現多用于古籍研究或學術讨論,日常交流中極少出現。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如:“某些勢力困桡社會秩序,需依法治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鹽鐵論》原文或權威詞典。
《困桡》是一個成語,意為船槳被困住,無法劃動。它比喻事情陷入了困境,無法順利進行。
《困桡》的拆分部首是囗和木,它們分别代表圍繞和木材。《困桡》的總筆畫數為15畫。
《困桡》出自《詩經·齊風·困之》。繁體字為「困橁」。
在古代,困的寫法是用「囗」字旁加上「木」,表示桡(船槳)卡在圍欄内。橁則用木材糾結在一起的形狀,表示被困住的船槳。
1. 面對種種困難,我們不能困桡不前。
2. 雖然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多困桡,但是我們要堅持努力,相信會有解決的辦法。
3. 他的事業陷入了困桡,需要我們的幫助。
困苦、困擾、困頓、桡杆、劃桡、桡手
停滞、僵持、瓶頸、陷入困境
順利、流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