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匣。《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大司徒 鄧禹 入 長安 ,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於 高廟 ” 李賢 注引 漢 衛宏 《舊漢儀》:“已葬,收主,為木函,藏廟太室中西壁坎中。”《晉書·成都王穎傳》:“﹝ 司馬穎 ﹞造浮橋以通 河 北,以大木函盛石,沉之以繫橋,名曰石鼈。”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諸寺奇物》:“ 永慶寺 ,有古藏經,闆刻工雅,紙色古澹,非 宋 刊則 元 刊也,較今南藏本稍低而狹,以木函函之。”
“木函”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指木制的匣子,即用于收納物品的容器。這一解釋在多個曆史文獻中出現,例如:
在部分語境中,可比喻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例如查字典提到,“木函”形容“文獻豐富如裝滿書函的木匣”。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古籍。
《木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木質的盒子。其中,木表示由木材制成,函表示一個盛放物品的容器。
《木函》的兩個漢字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木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4。
函的部首是幾,筆畫數為5。
《木函》一詞最早出現于《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中,原句為:“堂下執木函觀觀其間文書之事。”意為在堂下拿着木盒觀看裡面的文書。
《木函》的繁體字為「木函」,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但《木函》的詞義與現代漢字相同,寫法相近。
1. 他打開木函,取出裡面的古代文物。
2. 這是一個精美的木函,内裝有珍貴的字畫。
1. 木匣:木制的盒子
2. 函箋:裝在函中的紙張或信件
木匣、木盒、木盒子
金函、銀函:金屬制的盒子或盛放貴重物品的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