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牛皮膠。《周禮·考工記·弓人》:“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 鄭玄 注:“皆謂煮用其皮或用角。” 孔穎達 疏:“惟鹿用皮,亦用角,今人鹿猶用角,自餘皆用皮。”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拓寫》:“ 雲中 之鹿膠, 吳中 之鰾膠, 東阿 之牛膠、漆姑汁,鍊煎并為重采,鬱而用之。”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過糊》:“凡糊,用麵觔内小粉為質,紗羅所必用,綾綢或用或不用。其染紗不存素質者,用牛膠水為之,名曰清膠紗。”參見“ 牛皮膠 ”。
牛膠是傳統工藝中常見的天然粘合劑,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牛膠即牛皮膠,主要成分是明膠蛋白(膠原蛋白水解産物)。古代通過煮沸牛皮提取膠質,屬于動物膠的一種,與鹿膠、魚膠等同屬傳統膠類材料。
二、曆史文獻記載
三、主要用途 •工藝粘合:傳統木工、制弓、裝裱等領域用作粘合劑,加熱後具有粘性。 •藝術創作:古代繪畫中用于調和礦物顔料,增強附着力。 •藥用曆史:雖未被現代醫藥主流采用,但古代醫書記載其藥用可能。
特性說明 牛膠相較于其他動物膠,具有更高的粘接強度和耐熱性,但易受濕度影響。現代工業中已被合成膠替代,但在文物修複、傳統工藝領域仍有應用價值。
(可通過漢典、古籍文獻等來源獲取更詳細曆史記載)
牛膠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牛(⺧)和膠(膠)。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牛膠指的是從牛的皮膚中提取的膠質物,主要用于制作膠水、膠囊等。此外,牛膠也可以指代牛的角膠,用于制作工藝品和藥材。
牛膠的第一個字是“牛”,它是由“⺧”部分組成,表示與牛有關。第二個字是“膠”,它是由“⺼”部分(肉)和“交”部分組成,表示膠的含義。
拆分後,牛的部首“⺧”又稱為“牛耳朵”,筆畫數為4。膠的部首“⺼”又稱為“月旁”或“肉”,筆畫數為4,交的部首“⺹”則表示頭字部分,筆畫數為6。
牛膠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直接和簡單,即指的是從牛身上提取的膠質物。
牛膠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牛膠」。
在古代,牛膠的漢字寫法為「牜膠」。其中,「牜」為牛的古代寫法,「膠」為膠的古代寫法。
1.他用牛膠粘合了兩塊木頭。
2.制作這個工藝品需要一些牛膠。
牛膠的相關詞彙有:動物膠、魚膠、酸膠、天然膠等。
近義詞主要有:牛皮膠、角黏膠等。
反義詞主要有:魚膠、植物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