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巒盤曲高聳。 唐 獨孤及 《招北客文》:“巒崖盤嶔,天壁夐絶。”
根據現有資料,“盤嶔”一詞可能為輸入錯誤或罕見寫法。更常見的相關詞彙為“盤杅(pán yú)”或“槃盂”,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古代兩種盛物器皿的組合:圓形的盤和方形的盂。二者常被并列使用,既作為日常器皿,也用于刻寫銘文記錄功績或自勉。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策·趙策一》,記載五國盟約時“著之盤盂,屬之雠柞”,即将盟約内容刻于盤盂之上以示鄭重。
文化功能
除了實用功能,盤盂在古代還具有禮器屬性,常被用作記載重要事件或警示言語的載體,類似于青銅器銘文的作用。
建議您确認是否為“盤杅”或“槃盂”的誤寫。若特指其他含義,可能需要進一步補充語境信息。
盤嶔是一個四字的漢字詞語,由“盤”、“嶔”兩個字組合而成。
“盤”字的部首是皿部,總共有八筆;“嶔”字的部首是山部,總共有十五筆。
“盤嶔”最早出現在明代《康熙字典》中,釋義為山峰的頂端。
在繁體字中,“盤嶔”被寫作「盤嶔」。
在古時候,寫“盤嶔”時可能采用不同的寫法,因為漢字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然而,沒有确切的古代寫法記錄。
他站在山頂,俯瞰着腳下的盤嶔,風景令人陶醉。
組詞可以是:盤山、嶔岑、盤旋等。
近義詞為:山峰、山巅。
反義詞為:山谷、山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