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刧制”。亦作“刼制”。用威力控制。《新唐書·狄仁傑郝處俊等傳贊》:“ 武後 乘 唐 中衰,操殺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 金 元好問 《中州集·李晏》:“ 世宗 大笑曰:‘ 李晏 劫制我邪?’” 清 侯方域 《狄仁傑反周複唐辯》:“ 武氏 即英雄,豈能盡以威力劫制天下哉?”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幽囚節鎮,長閟日星,刼制縉紳,恣威刀俎。”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四編第八章:“ 德驥 、 燦章 猶預不即決, 顯世 又刧制 華之鴻 ,使出六千金臨時懸賞曰:能死 澤霖 者予此。” ********* 《平民主義》二:“雖有民主,而操權力之國民與權力所加之國民,實非同物,其所謂自治者,非曰以己治己也,乃各以一人而受治於餘人……由是民與民之間方相用其劫制。”
“劫制”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基本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劫制”由“劫”和“制”組成:
核心定義
指以暴力、威脅等手段強行控制他人或政權。例如《新唐書》中描述武則天“操殺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即用權力脅迫掌控國家。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曆史上的政權更疊或權力鬥争(如武周代唐),也可引申至現實中的威逼脅迫行為。
異體寫法
在古籍中亦寫作“刧制”“刼制”,但現代以“劫制”為主流寫法。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劫制”強調以強力手段實現控制,常見于政治與權力鬥争語境。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新唐書》《中州集》等古籍。
劫制是一個漢字詞彙,拼音為jié zhì。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力”部,右邊是“制”部。其中,“力”表示力量,而“制”表示控制。這個詞的字形結構比較簡單,總共有12畫。
劫制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庶尹》一文中。在古代,它主要用來指代搜劫和掠奪,特指掠奪他人的財物、領土或權力。
在繁體字中,劫制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多了一些筆畫變化。繁體字的劫制仍然保留了古代漢字的特點,更能體現出曆史的變遷和演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劫制的寫法更加簡潔而直觀。例如,在西漢時期的金石文中,劫制的字形為“讠斤”,字旁為“傑”,意為掠奪勝利。
以下是一些關于劫制的例句:
與劫制相關的組詞包括:劫奪、劫殺、制服、制勝等。這些詞彙與劫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似或相關的意義。
相對的,劫制的反義詞是保護、維護、守護等。這些詞彙表示對財産、領土或權益的保護或維護。
總的來說,劫制這個詞是指通過使用力量或權力掠奪他人的財物、領土或權益。它在古代漢字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曆史意義,同時也能夠通過與其他詞彙的搭配來進一步表達更多的涵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