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識之無的意思、不識之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識之無的解釋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以“不識之無”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阿英 《胡沙隨筆·土山灣黑6*市》:“因此輩系竊偷而來,兼以不識之無,遂至無全帙者。” 李健吾 《<李廣田選集>序》:“《廢墟中》,寫一個不識之無的木匠,愛打老婆,老婆也讓他打;他有氣無處洩,她也就讓他洩。”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識之無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不識之無”是漢語中形容文化程度極低的成語,字面指連最簡單的“之”“無”二字都不認識。該典故最早見于《新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幼年時便能辨别“之”“無”二字,後反用其事形成“不識之無”的貶義表述,喻指缺乏基礎文化素養。

從構詞角度看,“之”“無”在唐代屬于啟蒙階段必學的常見漢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二字列為古代文獻最高頻用字,唐代蒙書《千字文》《急就篇》均将其作為基礎教學用字。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形容人文化水平很低”,《中華成語大辭典》特别注明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體,帶有較強的情感色彩。

在語義演變中,“不識之無”與“目不識丁”構成近義關系,但前者更強調對基礎文字的陌生,《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指出該成語自宋代起被廣泛運用于文人筆記,如陸遊《老學庵筆記》載有“村野俚儒,不識之無”的實例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不識之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shí zhī wú,主要用于形容人不識字或文化水平極低。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思是連“之”和“無”這兩個最簡單的漢字都不認識,比喻人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識,多含貶義。


二、典故來源

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與元九書》。文中提到,白居易幼年時,乳母在書屏前教他辨認“之”和“無”二字,他雖未開口說話,但已默默記下。後人借此反諷不識字的人。


三、用法與結構


四、例句與應用

  1. 傳統用法:形容文盲或知識匮乏者,如“曾祖母雖不識之無,卻通曉人情世故”。
  2. 引申用法:可委婉批評對某領域一無所知的人(如“他對科技不識之無”)。

五、文化意義

此成語不僅反映古代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也通過白居易的聰慧反襯無知者的局限性。現代語境中,既可直指文盲,也可幽默調侃知識盲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及文學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黕贲禺草莽英雄長人車店騁嗜奔欲車掌酬功報德典常低陷動衆蠹國反跌放意高瞻遠矚公甲關山月寡識詭僻瑰異還步寒蘆寒儒涵映黑松使者黃金台魂蝶檢畏見笑揭發羁魂積金累玉祲沴寄意即早句格勘覆誇奢遼海鶴吝選梅紅俛附濔濔棚垜僻愚清風亮節青瑩羣像溶和十二章隨大流填紮僞服陷怼相貌憸壬顯授纖月蕭涼蟹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