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識之無的意思、不識之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識之無的解釋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以“不識之無”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阿英 《胡沙隨筆·土山灣黑6*市》:“因此輩系竊偷而來,兼以不識之無,遂至無全帙者。” 李健吾 《<李廣田選集>序》:“《廢墟中》,寫一個不識之無的木匠,愛打老婆,老婆也讓他打;他有氣無處洩,她也就讓他洩。”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識之無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不識之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shí zhī wú,主要用于形容人不識字或文化水平極低。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思是連“之”和“無”這兩個最簡單的漢字都不認識,比喻人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識,多含貶義。


二、典故來源

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與元九書》。文中提到,白居易幼年時,乳母在書屏前教他辨認“之”和“無”二字,他雖未開口說話,但已默默記下。後人借此反諷不識字的人。


三、用法與結構


四、例句與應用

  1. 傳統用法:形容文盲或知識匮乏者,如“曾祖母雖不識之無,卻通曉人情世故”。
  2. 引申用法:可委婉批評對某領域一無所知的人(如“他對科技不識之無”)。

五、文化意義

此成語不僅反映古代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也通過白居易的聰慧反襯無知者的局限性。現代語境中,既可直指文盲,也可幽默調侃知識盲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及文學解析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識之無

《不識之無》是一個有趣而古怪的詞彙,它的意思指的是“不知道、不了解”的狀态。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分别是“不”、“識”和“無”,有12個筆畫。

這個詞彙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至樂》一文。它通常被用來形容人們對某事的無知或不了解。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不識之無」。

古代漢字寫法中的「識」是這個詞彙的變體,它由「言」和「隻」兩個部首構成,有19個筆畫。而「無」則是「無」的繁體字形式,由「一」和「天」兩個部首組成,有12個筆畫。

下面是幾個使用《不識之無》的例句:

  1. 他對這個問題深感《不識之無》,沒有任何解決方案。
  2. 面對這個新技術,他完全陷入了《不識之無》的困惑之中。
  3. 這本書的内容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識之無》,非常晦澀。

一些與《不識之無》相關的詞彙包括: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不識之無》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