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ne needle used in acupuncture] 古代治病中的石針、石片
(1).古代用以治癰疽、除膿血的石針。《素問·異法方宜論》:“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王冰 注:“砭石,謂以石為鍼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大論》:“是以砭石藏而不施,法令設而不用。”《南史·王僧孺傳》:“侍郎 全元起 欲注《素問》,訪以砭石。 僧孺 答曰:‘古人當以石為針,必不用鐵。’”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持素持篇》:“粗工用砭石,病愈多出血。”
(2).即窆石。石上端有孔,用以穿繩引棺下穴。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奇谑一·動石銀錨》:“ 大禹 之塚在 紹興 ,去城十餘裡。塚上直豎一石,名曰砭石,如人家擂搥,可以動搖。”
砭石是古代中醫最早使用的醫療工具,由特殊石材制成,主要用于刺病、放血和按摩。以下是綜合解釋:
砭石(拼音:biān shí)是一種石器時代的醫療工具,由石塊磨制而成,形狀多為尖狀或片狀。其名稱源于《說文解字》的“以石刺病”,最早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發展為專用醫療器具。
砭石主要由微晶灰岩構成,礦物成分以微晶方解石(<0.03mm)和泥晶方解石(<0.004mm)為主。其中以山東泗水流域的“泗濱砭石”療效最受認可。
砭石療法被歸為中醫六大醫術之一(砭、針、灸、藥、導引、按跷),其原理與經絡學說結合,部分養生領域仍在使用改良後的砭石工具。
砭石,原指用來治療疾病的石頭,也有刺激、批評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石和扁,共有14個筆畫。這個詞來自于古代醫療術語,後來引申為一種比喻表達。
在繁體字中,砭石用「砭石」兩個字表示,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砭石」一詞寫作「碥石」,字形中因為石頭似乎是向上長出來的形狀,所以将扁的豎提為撇,形狀更貼近實物。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不常見。
例句:他的文章如同一塊砭石,犀利而有力。
一些與「砭石」相關的組詞有:砭醫(指用砭石治療的醫者)、砭石相加(形容用尖銳的言語刺激對方)、砭銀(指批評公務員貪污等不法行為)。
與「砭石」近義的詞有:矛盾、激勵、激發。反義詞有:安撫、寬慰、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