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宗師、大匠,可以為人取法者。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邢子才 、 魏收 ,俱有重名,時俗準的,以為師匠。” 南朝 梁 王筠 《與雲僧正書》:“一代師匠,四海推崇。”
(2).效法。 唐 趙璘 《因話錄》卷三:“ 元和 中,後進師匠 韓公 ,文體大變。”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一:“大抵詩以專詣為境,以饒美為材,師匠宜高,捃拾為博。”
(3).指老師的教導。 晉 範甯 《<春秋穀梁傳>序》:“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無可觀。”《魏書·釋老志》:“後有沙門 常山 衛道安 性敏,日誦經萬餘言,研求幽旨。慨無師匠,獨坐靜室十二年,覃思構精,神悟妙賾,以前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
“師匠”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綜合權威文獻和詞典解釋如下:
宗師/大匠
指在某一領域具有極高造詣、可為人師表的人物。例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提到邢子才、魏收被時人奉為“師匠”。南朝梁王筠也以“一代師匠”形容備受推崇的學者。
效法
作動詞時,意為學習、效仿典範。如唐代趙璘記載文人效法韓愈文體:“後進師匠韓公”。
老師的教導
晉代範甯在《春秋谷梁傳序》中批評前人注疏“不經師匠”,即未得正統師承指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古典文獻中多指學術宗師,現代則更傾向技藝領域的尊稱。
師匠,是漢語詞彙中的一個名詞,意為師傅或導師,通常用來稱呼在某一領域具有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藝的人。
師匠的拆分部首是“帀”和“爪”,它們分别屬于左右橫畫和左上橫畫。總體來說,師匠共有12個筆畫。
師匠的來源較為複雜,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漢字的象形字“佥”,它的含義是指手拉手,後來引申為師傅和學徒關系中的師父,即師匠。
師匠在中國的繁體字書寫形式為「師匠」。
在古代,師匠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變化。主要區别在于「師」字的頂部橫畫稍微向右傾斜。
1.他是我終身學習的師匠。
2.我非常幸運能夠拜他為師匠。
組詞:導師、師父、師長、師傅、指導。
近義詞:老師、教師、導師。
反義詞:徒弟、學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