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琴。古人削桐為琴,練絲為弦,故稱。《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 漢 王粲 《七哀詩》:“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 唐 高適 《陪窦侍禦靈雲南亭宴詩》:“絲桐徐奏,林木更爽。” 明 高濂 《玉簪記·琴挑》:“夜色新涼,故爾操弄絲桐,少寄岑寂。”
(2).指樂曲。 宋 賀鑄 《羅敷歌》詞之四:“自憐 楚 客悲秋思,難寫絲桐,目斷書鴻,平淡江山落照中。”
“絲桐”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如下:
詞源解析
古人以桐木制作琴身,用絲線作為琴弦,因此用“絲桐”代指琴。例如《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提到的“絲桐之間”,即指彈琴的場景。
文學引用
在詩詞中,“絲桐”也可引申為琴聲或樂曲。例如宋代賀鑄《羅敷歌》中“難寫絲桐”,即指難以用琴聲表達的秋思。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例句或文化延伸,可參考《史記》、漢典等來源。
《絲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詳細介紹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絲桐》指的是一種植物,又稱為印度榕。它屬于桑科,是常綠喬木。其葉片寬大,有絲狀根懸在空中,枝幹粗壯,能長得非常高大。
《絲桐》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絲”字的絲部,右邊是“木”字的木部。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絲”字有6畫,“木”字有4畫。
“絲桐”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即為植物本身的名稱。
在繁體字中,絲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絲桐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大街兩旁種滿了郁郁蔥蔥的絲桐。
2. 遊人在公園裡欣賞着絲桐的樹蔭,感到十分愉快。
絲桐木、絲桐樹
印度榕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