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錯愕的意思、錯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錯愕的解釋

[startled;astonished] 倉卒驚愕

良不得已,錯愕迎科。——韓愈《曹成玉碑》

詳細解釋

猶嶙峋。愕,通“ 崿 ”。 清 許承欽 《報國寺雙松歌》:“或言此松其太古 無懷氏 之民,邊幅裂盡存吾真,傴僂錯愕任笑嗔。”

倉促間感到驚愕。錯,通“ 促 ”。 唐 韓愈 《曹成王碑》:“錯愕迎拜,盡降其軍。”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王宣子讨賊》:“卒睹官軍,錯愕不知所為。” 清 黃景仁 《獻縣汪丞坐中觀技》詩:“此時四座羣錯愕,主人勸醉客将作。” 魯迅 《呐喊·阿Q正傳》:“ 阿Q 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錯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錯愕”是一個形容詞,讀音為cuò è,注音為ㄘㄨㄛˋ ㄜˋ,英文可譯為“startled”或“astonished”。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因突發事件或意外情況而感到倉促驚訝的狀态。例如《聊齋志異》中描述“方錯愕間,霹靂一聲,擺簸山嶽”,生動展現了人在意外瞬間的震驚反應。

  2. 詳細釋義
    側重于心理的短暫沖擊,強調事情發生得突然且超出預期。如韓愈在《曹成王碑》中提到的“良不得已,錯愕迎拜”,暗示面對突發變故時不得不做出被動反應的心理狀态。

  3. 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詞包括“驚愕”“驚惶”“驚詫”等。但“錯愕”更強調時間上的猝不及防,而“驚恐”則帶有更多恐懼色彩,“慌張”則偏向行為表現。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描寫或口語表達,形容以下情境:

    • 突然聽到驚人消息(如“他的辭職宣言令全場錯愕”)
    • 遭遇意外變故(如魯迅筆下的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錯愕”)
    • 面對超出認知的事物(如“看到實驗結果時,科學家面露錯愕”)。
  5. 延伸注意
    古漢語中“錯”通“促”,故“錯愕”也隱含時間緊迫性的含義。現代使用中需注意與“錯亂”“錯覺”等形近詞區分。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語言學分析或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錯愕(cuò è),意思是指因突如其來的情況、事件或言行,使人感到非常震驚、驚訝或吃驚。拆分部首為“氵”和“欠”,筆畫數為12劃。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古時的寫法為“錯愕”(cuò è)。雖然錯愕在簡化字中字形沒有發生變化,但在繁體中則保留了原有的形狀。以下是一個錯愕的例句:“他突然對我大喊大叫,真讓我感到十分錯愕。”一些與錯愕意思接近的近義詞有震驚、驚訝、吃驚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平靜、淡定、鎮定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錯愕這個詞時要注意情境的適用性,避免用在過于正式或嚴肅的場合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