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年长的人,怜悯贫困的人。 元 无名氏 《九世同居》第一折:“闻知 张公艺 长者恤孤念寡,敬老怜贫,出无倚之丧,嫁孤寒之女。” 明 无名氏 《锁白猿》楔子:“此人三辈儿奉道,平日恤孤念寡,敬老怜贫,斋僧奉道。”亦作“ 敬老恤贫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於是以 文种 治国政,以 范蠡 治军旅,尊贤礼士,敬老恤贫,百姓大悦。”
“敬老怜贫”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尊敬年长之人并同情贫弱群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二、出处与结构
三、延伸与相关表达
四、应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境,如人物品德评价、传统美德教育等。例如:“他一生践行敬老怜贫,在乡里备受尊崇。”
若需查看更多典籍例证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辞典》或访问汉典网(来源1、6、7)。
敬老怜贫是一种传统美德,意为尊敬老人,同情贫穷的人。
敬字的部首是攴,共有8画;老字的部首是⺍,共有6画;怜字的部首是忄,共有9画;贫字的部首是贝,共有9画。
敬老怜贫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早在古代就有相应的表达。这个词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伦理观念。
敬老怜貧
敬:敬字古时候的写法为攵从缶,代表用手敲下酒缶作为敬意表示。
老:老字古时候的写法为耂字加一椁字旁,表示人面对着墓碑,意味着对祖先的尊敬和恭敬。
怜:怜字古时候的写法为忄,表达了一种心理转变,从激烈或愤怒转变为慈悲和同情。
贫:贫字古时候的写法为贝从侖,表示困穷、贫困。
我们要敬老怜贫,为社会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氛围。
敬爱、敬重、怜惜、怜悯、怜爱、贫民、贫苦、贫瘠
尊敬、敬重、同情、慈悲
欺负、虐待、轻视、漠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