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吏的意思、散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吏的解釋

閑散的官吏。指有官階而無職事的官員。《後漢書·胡廣傳》:“ 廣 少孤貧,親執家苦。長大,隨輩入郡為散吏。” 唐 李颀 《裴尹東溪别業》詩:“清歡信可尚,散吏亦何有。” 宋 範仲淹 《酬滕子京同年》詩:“ 謝 家風雅若為酬,散吏方躭海上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吏是中國古代官制中的特殊職官稱謂,其核心含義指“無固定職事的官吏”。該詞由“散”與“吏”二字構成複合詞,“散”取《說文解字》“分離、閑散”之義,“吏”據《周禮·天官》定義為“治人者”,整體表達閑職官員的屬性。

從職官制度史角度考察,散吏最早見于漢代官制,《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的“散騎”屬官即為雛形。唐代杜佑《通典·職官典》明确記載:“凡散官,皆以加文武官之德聲者,本唯得衣散官之服而已”,說明這類官職具有榮譽性質。宋代官制發展出系統的寄祿官體系,散吏制度趨于完善,《宋史·職官志》載有“散官二十九階”的詳細品秩劃分。

在具體職能層面,清代趙翼《陔餘叢考》指出:“散官者,有階無職”,揭示其本質特征。這類官吏多用于安置年老功臣、儲備人才或作為官員考課遷轉的過渡性職位,如《唐六典》記錄的“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等散階。現代漢語語境中,該詞已退出日常使用範疇,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本文釋義參考自國家新聞出版署備案的《漢語大詞典》線上版、中華書局《中國古代官制辭典》及《二十四史》職官志相關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散吏”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有官階但無固定職事的閑散官吏,屬于古代官僚體系中地位較低或職務不穩定的群體。他們雖有官員身份,卻無實際政務職責,常見于臨時派遣或候補狀态()。

二、詞源背景

  1. 曆史文獻依據
    最早見于《後漢書·胡廣傳》記載:“廣少孤貧,親執家苦。長大,隨輩入郡為散吏。”唐代李颀、宋代範仲淹等詩人亦在作品中提及,如“清歡信可尚,散吏亦何有”()。
  2. 官職分類
    古代将官員分為“職事官”與“散官”,前者有實際職務,後者僅有虛銜。散吏多屬“散官”範疇()。

三、特征與職能

四、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可借喻職位邊緣化或缺乏實權的人員,例如形容企業或組織中挂名無權的角色()。

别人正在浏覽...

保長摽格炳靈寺石窟兵權才短氣粗曹沈崇奉惷戆翠竹黃花道聽耳食彫悴東扯西拽豆腐皮耳聞目染府考高丘告身鬼界汗出沾背橫坐和舒後年皇德蕙折蘭摧翦韭積風經見禁令覺寝劇暑梁桷連緝斂積斂芒聊齋志異蛎蛤詈辱立元陋賤鹿牀盲流密姻木椌哪門子品選僻違遷葬傾箱倒箧塞北傷痍時見稅契銀俗筆洮颒透腔涒灘豚尾嗚呃下不為例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