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derestimate the enemy] 輕視敵手而不認真對待
輕敵必失敗
(1).謂藐視敵方。《管子·重令》:“将帥不嚴威,民心不專一,陳士不死制,卒士不輕敵,而求兵之必勝,不可得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輕敵,不恐之也。《兵志》:士卒恐将者勝,恐敵者敗。” 唐 高適 《燕歌行》:“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清 唐甄 《潛書·五形》:“輕敵示鋭,趣進示強。”
(2).謂忽視敵人。《老子》:“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寳。” 宋 陳亮 《酌古論四·封常清》:“輕敵者,用兵之大患也。始 常清 以輕敵而失 河陽 , 仙芝 遂失 陝郡 。” 毛6*澤6*東 《在中國共6*産6*黨第七屆中央*********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任何松懈戰鬥意志的思想和輕敵的思想都是錯誤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輕敵漢語 快速查詢。
“輕敵”一詞指對敵人或對手的輕視态度,未認真對待可能面臨的挑戰或威脅,常導緻嚴重後果。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1. 基本釋義
指在對抗中因低估對方實力而放松警惕,包含兩層含義:
2. 經典文獻中的例證
3. 後果與啟示
輕敵易引發戰略誤判,削弱自身防禦或應對能力。例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對手常因輕敵而敗()。該詞不僅用于軍事,也適用于競争、體育等場景,強調保持客觀評估和謹慎态度的重要性。
輕敵是一個成語,意為對待敵人或挑戰不夠重視或不夠謹慎。
輕敵的拆分部首是車和攵,拼音分别是che 和 pu。
車的筆畫數為7,攵的筆畫數為4。
輕敵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文化的傳統。它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進右江,欲度者甚衆,項羽使人問其故,對曰:‘足下重敵,故欲以觀高祖。’”後來被廣泛使用并流傳至今。
繁體字“輕敵”與簡體字“輕敵”拼音相同,意思也完全相同。
在古代,輕敵的寫法略有不同,為“輕敵”。
1. 他一向輕敵,結果在比賽中落敗。
2. 軍隊絕不能輕敵,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1. 輕率:不慎重,不謹慎。
2. 麻痹大意:對危險或挑戰不夠重視或警惕。
3. 輕視:對人或事物不重視或看不起。
不虞、不備、不防、不備
謹慎、重視、警惕、小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