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悉至。《國語·楚語下》:“是以先王之祀也……明德以昭之,和聲以聽之,以告徧至,則無不受休。” 韋昭 注:“至,神至也。”
(2).遍及。《詩·大雅·雲漢》“上下奠瘞,靡神不宗” 漢 鄭玄 箋:“從郊而至宗廟,奠瘞天地之神,無不齊肅而尊敬之,言徧至也。” 孔穎達 疏:“無不者,廣及之辭,言其祭祀徧至也。”
“徧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biàn zhì(注音:ㄅㄧㄢˋ ㄓˋ),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悉至(全部到來)
指事物或神靈完全抵達、全部到場。例如《國語·楚語下》中記載:“明德以昭之,和聲以聽之,以告徧至,則無不受休。” 韋昭注:“至,神至也”,強調祭祀時神靈的普遍降臨。此義項多用于描述宗教或禮儀場景中的神聖存在。
遍及(全面覆蓋)
表示範圍廣泛、無所不及。如《詩經·大雅·雲漢》鄭玄箋注:“從郊而至宗廟,奠瘗天地之神……言徧至也。”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祭祀徧至”,即祭祀活動覆蓋所有神明。此用法常見于描述行為或影響的全面性。
該詞由“徧”(同“遍”,意為普遍)和“至”(到達)構成,整體強調“完全到達”或“全面覆蓋”的狀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