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藝。《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鄭玄 注:“物猶事也。”《左傳·襄公三年》:“ 解狐 得舉, 祁午 得位, 伯華 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 明 宋濂 《送鄧貫道還雲陽序》:“《周官》之制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所謂三物,若六德、六行、六藝是也。” 清 曾國藩 《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縣有司不知三物為何事,而教民之任,獨以責之學政與校官。”
(2).三種物類。指豕、犬、雞。《詩·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詛爾斯。” 毛 傳:“三物,豕、犬、鷄也。” 清 錢謙益 《吳德輿次東坡獄中寄子由韻,作丁丑紀聞詩,感而和之》:“孤身豈合投豺虎,三物何當詛犬鷄。”
(3).三種。《墨子·公孟》:“ 公孟子 謂 子墨子 曰:‘君子恭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 子墨子 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耳也。’”
“三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源自《周禮·地官·大司徒》,指周代鄉學教育内容:
《詩經·小雅·何人斯》 記載,指三種盟誓用動物:
《墨子·公孟》 中墨子與公孟子辯論時,用"三物"代指辯論涉及的三個層面,此處為泛指用法。
民間俗語中另有寓意(如枕頭下放書籍、葫蘆、錢币象征健康財富),屬現代文化衍生義,與古典含義無直接關聯。
注:以上釋義綜合自《周禮》《詩經》《墨子》等典籍及曆代注疏,現代詞典釋義多基于這些原始文獻。
《三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三種事物,或者三個物體。
它的部首為「⺡」,全拆分為「水」「木」「力」共9畫。
《三物》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象形字來表達物體特征和含義,例如「水」用波浪形表示水的形狀,「木」用樹形表示樹木。而「力」則代表着力量和努力的意義。通過将這三個象形字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漢字「三物」。
在繁體字中,「三物」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形狀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三物」的形态也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書法風格和時代,字形會有略微的差異。但總體來說,「三物」的基本結構并沒有太大變化。
一些使用「三物」的例句:
與「三物」相關的詞彙:
總體來說,「三物」是一個包含三種事物或者三個物體的詞語,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也與「三物」的意義密切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