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骫的意思、撓骫的詳細解釋
撓骫的解釋
猶枉曲。《新唐書·鄭注傳》:“乗是進退士大夫,撓骫朝法,賢不肖淆亂。”
詞語分解
- 撓的解釋 撓 (撓) á 攪,攪動:“使水濁者,魚撓之”。 擾亂,阻止:撓亂。阻撓。 彎曲(喻屈服):撓曲(?)。撓折。撓志(屈節從人)。百折不撓。 搔,輕輕抓:撓癢。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骫的解釋 骫 ě 骨彎曲。 彎曲:“直則骫,合則離。” 枉曲:“皇帝骫天下 * 而許大王甚厚。” 〔骫骳( 集聚:“小人積非,禍所骫也。”坕 )曲折委婉。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撓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枉曲”,即違背正道、歪曲法度或濫用權力。多用于描述擾亂秩序、混淆是非的行為。
二、字詞拆解
- 撓(náo):本義為“彎曲、屈服”,引申為“擾亂、阻撓”。如“不屈不撓”表示不屈服,而“撓法”則指擾亂法紀。
- 骫(wěi):意為“曲、枉”,常見于“骫法”(枉法)等詞,強調違背規則或法律的行為。
三、使用語境
- 典型例句:
《新唐書·鄭注傳》記載:“乗是進退士大夫,撓骫朝法,賢不肖淆亂。”
此句描述了鄭注利用權力操縱官員任免,歪曲朝廷法度,導緻賢能與庸才混雜的現象。
四、補充說明
- 語用範圍: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用于批判濫用職權、擾亂法紀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背景或相關古籍,可參考《新唐書》等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撓骫的意思
“撓骫”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為“撓癢”或“撓抓”。它形容人或動物為了緩解瘙癢感而用手或爪子去刮搔皮膚。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現代漢語拆字規則,撓骫的“撓”部的部首是手部并且有“扌”字旁,它的總筆畫數是10;“骫”部的部首是骨并且由複合構字“⿺骨胃”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3。
來源
撓骫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籍中。《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其中詳細記錄了漢字的字義、拼音、部首等信息。
繁體
撓骫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撓骫”。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用的字體形式,尤其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廣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一些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書法規則,撓骫的寫法可能會略有變化。然而,由于這個詞比較古老且不常用,我們很難找到确切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這隻貓總是用爪子撓骫。
2. 他深感後悔,後腦勺忍不住撓骫。
組詞
組成“撓骫”的字均為獨立的漢字,沒有以它們為基礎組成的其他詞彙。
近義詞
撓骫的近義詞有:抓搔、搔癢。
反義詞
撓骫的反義詞是不撓骫、不抓搔、無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