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骫的意思、撓骫的詳細解釋
撓骫的解釋
猶枉曲。《新唐書·鄭注傳》:“乗是進退士大夫,撓骫朝法,賢不肖淆亂。”
詞語分解
- 撓的解釋 撓 (撓) á 攪,攪動:“使水濁者,魚撓之”。 擾亂,阻止:撓亂。阻撓。 彎曲(喻屈服):撓曲(?)。撓折。撓志(屈節從人)。百折不撓。 搔,輕輕抓:撓癢。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骫的解釋 骫 ě 骨彎曲。 彎曲:“直則骫,合則離。” 枉曲:“皇帝骫天下 * 而許大王甚厚。” 〔骫骳( 集聚:“小人積非,禍所骫也。”坕 )曲折委婉。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及《辭海》中均未收錄“撓骫”這一詞條。根據漢語詞彙構成規律分析,“骫”字單獨使用時多表“骨彎曲”或“枉曲”義(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而“撓”有“攪動”“擾亂”義。二字連用可能為古漢語中的生僻組合,或存在訛誤情況。
在中醫經絡學中,“撓骬”為穴位别名(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針灸學詞典》),位于前臂外側,屬手少陽三焦經,但該用法與用戶所問“撓骫”存在字形差異,建議核實具體用字。
網絡擴展解釋
“撓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枉曲”,即違背正道、歪曲法度或濫用權力。多用于描述擾亂秩序、混淆是非的行為。
二、字詞拆解
- 撓(náo):本義為“彎曲、屈服”,引申為“擾亂、阻撓”。如“不屈不撓”表示不屈服,而“撓法”則指擾亂法紀。
- 骫(wěi):意為“曲、枉”,常見于“骫法”(枉法)等詞,強調違背規則或法律的行為。
三、使用語境
- 典型例句:
《新唐書·鄭注傳》記載:“乗是進退士大夫,撓骫朝法,賢不肖淆亂。”
此句描述了鄭注利用權力操縱官員任免,歪曲朝廷法度,導緻賢能與庸才混雜的現象。
四、補充說明
- 語用範圍: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用于批判濫用職權、擾亂法紀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背景或相關古籍,可參考《新唐書》等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貓阿狗白壤白首空歸别義不如志唱引赤松充賦邸閣馮淩腐鮑弓筋勾緻鬼蓋國婚雇役寒韻鴻抱鴻誓豁辣忽若踐諾結成借屍還魂急縛擊鞠憬然刻碎胯骨诳駭老骥嘶風兩腳狐吏榦留存爐渣耐飽泥佛弄假豾貍千裡之志虔信攓性謙抑乾則遷诏軟答剌軟款繩床土锉瘦刮刮四極松根素甆痛杖完固僞廉沩印禅問疑湘弦險特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