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晚朝的意思、晚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晚朝的解釋

謂君王未按時上朝聽政。《後漢書·皇後紀序》:“故 康王 晚朝,《關雎》作諷。”《宋史·石守信傳》:“ 乾德 初,帝因晚朝,與 守信 等飲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晚朝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時間概念,指帝王在傍晚或夜間舉行的朝會活動。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與《古代漢語詞典》,“晚朝”字面意為“傍晚的朝會”,與“早朝”相對,指君主在申時(15:00-17:00)至酉時(17:00-19:00)期間接見臣工、處理政務的儀式。該制度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宰夫》記載的“夕省其典刑”,表明周代已存在夜間議政的雛形。

  2. 曆史演變

    唐代是晚朝制度規範化的重要時期,《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唐太宗曾于貞觀年間推行“一日三朝”,其中“午朝”“晚朝”成為常制。至明代,《明會典》明确将晚朝時間定為申時,地點在奉天門(後改稱皇極門),需由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禦史等官員奏報要務。

  3. 文學意象

    在古典詩詞中,“晚朝”常被賦予特殊意境。白居易《晚朝》詩雲:“鼓動出新昌,雞鳴赴建章”,生動描繪了官員深夜赴朝的景象。《全唐詩》收錄的晚朝題材作品多達47首,多通過星月、燭火等意象渲染勤政氛圍。

  4. 禮制規範

    《禮記·玉藻》規定“君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朝”,但特殊時期可調整朝會時間。據《大明集禮》記載,明代晚朝需行“五拜三叩”之禮,奏事者需提前将題本交至通政司,經内閣票拟後方能面呈。

網絡擴展解釋

“晚朝”是一個曆史用語,主要指向古代君王未按時上朝聽政的行為。根據多個文獻記載,該詞的含義可歸納為以下要點:

一、基本釋義

“晚朝”指君王未在常規時間處理朝政事務,可能因個人懈怠、特殊情況或政務安排調整導緻。例如《後漢書·皇後紀序》提到“康王晚朝”,《宋史·石守信傳》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1. 早期記載
    漢代史書《後漢書》用“晚朝”描述周康王怠于朝政,并以此引出《關雎》一詩的諷谏背景。
  2. 宋代案例
    宋太祖趙匡胤在乾德初年(約963年)曾因晚朝與大臣飲酒,反映出宋代初期政治氛圍相對寬松的特點。

三、延伸解讀

四、注意區分

需避免與“晚清”“晚唐”等表示曆史時期的詞彙混淆。“晚朝”特指君主行為,而非朝代階段。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代朝會制度或相關曆史事件,可參考《宋史》《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葉髻貝玑不解之仇采工曹署差缺插叙扯巴持戒稠涎春陽次長瘩背蛋殼大巫斷绠割面官役鼓欄鶴化荟蔚賤姓忌奶踁踁懻忮巨儒累紙斂費連旬鄰座柳季劉石經龍駒鳳雛卵形落紅蔓引株連面面上明光锃亮釀罋癖痼品色衣牽夢清禁鐘婘婘曲部爇榇三兵失之毫厘,差以千裡蜀門思緻貪迷推步頽流武進鄉飲大賓閑樹弦轸罅穴齂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