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驚的鹿。《文選·沉約<宿東園>詩》:“驚麏去不息,征鳥時相顧。” 李善 注:“今以 江 東人呼鹿為麏。” 清 朱昆田 《競渡歌》:“或聚如鬭龍,或散如驚麏。”
“驚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受驚的鹿”。其中:
語境延伸
該詞多用于比喻人或事物因外界幹擾而陷入慌亂、緊張的狀态,類似“驚弓之鳥”的意象。
以上解釋綜合了網絡詞典的定義。如需更多古文例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驚麏》(jīng jūn)是一個中文詞語,代表害怕的意思。它傳達一種受到突然刺激或威脅而感到驚恐的情緒。
《驚麏》由兩個漢字組成:驚和麏。
驚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12。
麏的部首是鹿,總筆畫數為19。
《驚麏》一詞首次出現在《易傳·系辭》中,其中有一句話:“麟之鳳軸,驚麏之翕。”這句話形容的是麒麟受到驚吓,惹得白鹿也驚跳的場景。後來,人們開始使用“驚麏”來形容人類受到驚吓的狀态。
《驚麏》的繁體寫法是「驚麕」。
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驚麏》的古代寫法是「驚麕」。
他聽到突然傳來的槍聲,驚麏失措。
看到蜘蛛突然從天花闆上掉下來,她吓得驚麏飛躍。
驚恐、驚慌、驚訝、驚喜、驚異
害怕、恐懼、驚恐
平靜、鎮定、安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