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大奸大惡的人。 清 薛福成 《書太監安得海伏法事》:“ 丁公 獨擿巨慝於萌芽之時,易如反掌。”
“巨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由“巨”和“慝”兩字組成:
整體含義:
“巨慝”指“極大的邪惡”或“大奸大惡之人”,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形容嚴重的禍患或極惡的權臣。例如,可描述曆史上權傾朝野的奸臣(如董卓、秦桧等),或指代危害深重的社會弊端。
使用語境:
該詞屬于書面雅言,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史書、政論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若在古籍中遇到,可重點關注其指代對象是“人”還是“事”。
建議:若該詞出自具體文獻,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進一步解析。
巨慝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罪惡至極、邪惡至極。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巨和慝。
巨(jù)是一個單獨的漢字,拆分部首是人,筆畫數為4。這個字的本義是巨大、龐大,引申為強大、偉大的意思。
慝(tè)也是一個單獨的漢字,拆分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4。這個字的本義是惡心、邪惡,引申為罪惡、邪惡。
巨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形式和現在不同,出現了繁體字。繁體字巨慝的寫法為「巨慝」。這種寫法在中華文化的傳統中被廣泛應用。
以下是巨慝的例句:
1. 這個惡人行為巨慝,罪該萬死。
2. 他用巨慝的手段謀取個人利益。
組詞:巨惡、巨大、邪惡
近義詞:邪惡、罪惡、兇殘
反義詞:仁善、善良、正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