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戴枷。校,枷械。《易·噬嗑》:“何校滅耳,兇。” 孔穎達 疏:“何,謂擔何。”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督役稍稽,則皆何校,甚者劾辠,以次被罰。”
“何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何校”指“戴枷”或“背負枷鎖”,其中“校”通“枷”,指古代木制刑具()。例如《易經·噬嗑》中“何校滅耳,兇”即描述犯人戴枷遮住耳朵的兇險狀态。
2. 字義分解
3.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周易》,後見于宋代文獻。如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督役稍稽,則皆何校”,指延誤勞役者會被戴枷懲罰()。
4. 相關用法
“何校”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中()。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刑具演變,可參考《周易》注疏及古代法制史資料。
何校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何為姓氏之一,校是漢字中的一個字。
何的部首是人字旁,它有7畫。校的部首是木字旁,它有10畫。
何校二字的來源比較簡單,第一個字“何”為姓氏,很可能指的是某個人的姓氏。第二個字“校”是指學校,它來自于漢字的原始意義,“校”在古代是指矯正、核對或審查的意思,因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的知識進行矯正和核對,所以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今的學校概念。
何校的繁體字為「何校」。
古時候「何校」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取決于使用的古代字體和不同的書寫方式。
1. 他是何家的子弟,在何校讀書。
2. 明天去何校參觀。
何校并不常見于組詞,但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句子,如何校學生、何校師生等。
何校的近義詞可以是其他人名或姓氏加上學校一詞,如張校、李校等。
何校的反義詞沒有一個确切的詞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詞組,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