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臯蘭的意思、臯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臯蘭的解釋

亦作“皐蘭”。1.澤邊的蘭草。《楚辭·招魂》:“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皐蘭被徑兮斯路漸。”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五:“清露被皐蘭,凝霜霑野草。” 晉 成公綏 《嘯賦》:“藉皐蘭之猗靡,蔭脩竹之蟬蜎。”

(2).山名。在今 甘肅省 蘭州市 南。《漢書·霍去病傳》:“轉戰六日,過 焉支山 千有餘裡,合短兵鏖 皐蘭 下。” 南朝 梁元帝 《鄭衆論》:“況復風生 稽落 ,日隱 龍堆 , 翰海 飛沙, 臯蘭 走雪。” 唐 沉佺期 《被試出塞》詩:“辛苦 臯蘭 北, 胡 霜損 漢 兵。”

(3).舊縣名。即今 甘肅省 蘭州市 。 漢 設 金城縣 , 明 為 蘭縣 , 清 改 臯蘭縣 。 清 姚鼐 《<停雲堂遺文>序》:“ 臯蘭 王誡亭 先生,固 秦 中之聰明才傑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臯蘭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臯”本義指水邊高地,《說文解字》注“臯,澤邊地也”,而“蘭”指蘭科植物。二字組合後既可指特定植物,亦可作地理名稱,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二、植物學定義 在植物分類體系中,臯蘭是蘭科绶草屬(Spiranthes)的别稱,見于《中國植物志》第18卷。該植物葉形似禾草,花序呈螺旋狀排列,夏季開白色小花,主要分布于我國北方濕地環境。

三、地理名稱溯源 作為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名稱,臯蘭縣隸屬甘肅省蘭州市,得名于漢代設立的“臯蘭戍”。據《臯蘭縣志》記載,其命名源自境内臯蘭山,該山名最早見于《漢書·霍去病傳》中“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鏖臯蘭下”的戰役記錄。

四、文獻用例解析 在古籍文獻中,“臯蘭”多呈現詩意化意象: 1.《詩經·鄭風》有“隰有苓,臯有蘭”的比興手法 2.郦道元《水經注·河水》記載“河水又東逕臯蘭縣故城北” 3.清代朱彜尊《鴛鴦湖棹歌》以“臯蘭新綠方抽葉”描繪江南春景。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了《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電子版、蘭州市政府官網地方志專欄等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臯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1. 澤邊的蘭草
    作為植物名稱,“臯蘭”指水邊或沼澤地生長的蘭草。該用法最早見于《楚辭·招魂》中的“臯蘭被徑兮斯路漸”,魏晉時期阮籍、成公綏等文人也曾用此意象表達自然景緻,如“清露被臯蘭,凝霜霑野草”(《詠懷》)。

  2. 山名(甘肅省蘭州市南)
    “臯蘭山”是蘭州南部的著名山脈,漢代霍去病曾在此征戰,史載“合短兵鏖臯蘭下”(《漢書·霍去病傳》)。匈奴語中“臯蘭”意為“天”,與祁連山同源,體現其地理重要性。

  3. 舊縣名(今甘肅省蘭州市)
    “臯蘭縣”始設于清代乾隆年間,因山得名,是蘭州曆史上的行政區域。其轄境曆經調整,1913年後逐步演變為現今蘭州市的主體部分。

詞源補充:部分文獻提及“臯蘭”可能為匈奴語譯詞,與“祁連”(匈奴語“天”)相關,反映了古代西北地區多民族語言交融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半道背眼本頭邊頭裁節慘緑草榻常套撤爛污徹裡至外扯閑篇代嬗到三不着兩等守東跑西颠阨難憤風驚浪紛紅駭緑負勇伏怨該切攻剿瑰潤旱田繳繞接近井然有序金氣通機廷就辟康豫媿服兩閘曆位馬垂猛怒沐食牌匾排家潘嶽髩品字坑樵村漁浦欺诳乞糧鵲噪沙木耍貨順女束縮淟悴條格望塵奔潰罔阆渥須鄉道鄉慕顯弄仙鼠小異大同蟹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