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槐樹和榆樹。《淮南子·俶真訓》:“是故槐榆與橘柚,合而為兄弟; 有苗 與 三危 ,通為一家。” 南朝 陳 徐陵 《廣州刺史歐陽頠德政碑》:“裁變槐榆,并賑宗親。” 唐 韓愈 《示兒》詩:“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虛。”
(2).古人鑽木取火,四季所用木材不同,春用榆,冬用槐,因以之比喻時序。 唐 姚崇 《兖州都督于知微碑》:“俄丁窮罰,殆至滅性。雖槐榆屢變,而創痛猶殷。”
“槐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槐樹與榆樹
作為兩種常見樹木的合稱,常出現在古籍中描述自然景觀或借物喻理。例如唐代韓愈《示兒》詩中的“槐榆翳空虛”,即用兩種樹木的繁茂來襯托居所環境。
引申為時序更替的象征
古人鑽木取火時,四季選用不同木材:春季用榆木,冬季用槐木。因此“槐榆”被用來比喻時間流轉或季節變化。如唐代姚崇在碑文中寫道“雖槐榆屢變,而創痛猶殷”,即以槐榆代指歲月變遷。
部分詞典提到“槐榆”可比喻深厚的情誼,取意兩種樹木根系交纏、難以分離的特性。例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形容朋友關系親密”。但此用法在權威古籍中較少見,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
“槐榆”的核心含義圍繞植物名稱及時序象征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用于描述人際關系,建議标注來源并謹慎使用。
詞語“槐榆”通常指的是槐樹和榆樹,它們都是樹種的名稱。
根據《康熙字典》,槐榆的部首是木,它們均為木字旁的漢字。
槐的筆畫數為9畫,榆的筆畫數為14畫。
槐樹和榆樹這兩個詞的來源均與樹木的名稱有關。
槐樹原本是指一種叫做槐畦的樹種,後來廣義上指稱豆科植物的高大喬木,又稱洗草子。
榆樹原本是指榆科植物的樹種,常見的有胡椒榆、柞栎榆、榆樹等。
槐的繁體字為槐,榆的繁體字為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槐樹的字形較為固定,大體上可以看作三點木旁加上右側的區字部分。而榆樹的字形則多有變異,有的字形中含有更多的木旁和額外的部首。
1. 道旁的槐樹在秋天會開黃色的花朵。
2. 榆樹的葉子長得很大,能夠遮蔭。
槐榆并非常用詞彙,一般不與其他詞組成詞語。
槐樹和榆樹分别是槐榆的近義詞。槐榆沒有特定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