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舂去谷物的皮殼。亦指舂過的淨米。《左傳·桓公二年》“粢食不鑿” 晉 杜預 注:“黍稷曰粢,不精鑿。” 明 宋濂 《故陳母林夫人墓志銘》:“凡主饋非精鑿弗敢進,烝嘗賓燕,悉中條序,必潔必豐。”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工部·劉晉川司空》:“ 沉 兄素豪侈,不能啖此粗糲,但我無從覓精鑿,奈何奈何。” 章炳麟 《菌說》:“猶之既舂之米,謂之精鑿;未舂之米,謂之粗糲。”
(2).精細确鑿。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中》:“ 劉勰 之評,議論精鑿。”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 易安 與共校勘,作《金石録》,考證精鑿,多足正史書之失。”
“精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g záo,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舂去谷物的皮殼,或指加工後的淨米
該含義源于古代糧食加工過程,特指通過舂搗去除谷物的外殼,使其成為可直接食用的精米。例如《左傳·桓公二年》中“粢食不鑿”,晉代杜預注解為“黍稷曰粢,不精鑿”,意為未經精細加工的谷物。
精細确鑿
形容事物或論述經過嚴謹處理,達到精确、可靠的程度。例如清代俞正燮在《癸巳類稿》中稱贊李清照與丈夫的《金石錄》校勘“考證精鑿”,即指其考據細緻嚴密。
如今“精鑿”一詞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領域,如學術研究、工藝描述等,強調“精細”或“無懈可擊”的特質。例如:“這篇論文的論證精鑿,數據詳實。”
“精鑿”既可指物理層面的精細加工(如谷物去殼),也可引申為抽象層面的精确性(如論證、考據)。其含義演變體現了漢語從具象到抽象的語義擴展特點。
《精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精湛的雕刻工具,也可以泛指精緻的工藝品。
《精鑿》的拆分部首是“糸”,筆畫數為10畫。
《精鑿》是由“精”和“鑿”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其中,“精”指的是精細、純熟的意思;“鑿”指的是雕刻、刻蝕的意思。綜合在一起,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刻工精緻的雕刻工具。
繁體字中的《精鑿》為「精鑿」。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鑿字的形狀比現代稍有不同。早期的鑿字常常是由一個表示工具的“”字旁與表示制作的“”字旁結合而成,表示使用工具進行制作的意思,并沒有較現代的形象化描繪出刻蝕的工具狀。
1. 他手中的精鑿雕刻出了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2. 這把精鑿是我家傳的寶貝,曆經幾代傳承至今。
精美、精細、精湛、鑿刻、雕刻、工藝品
精湛、熟練、巧妙
粗糙、拙劣、粗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