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have] 沒有
“有在者乎?”曰:“無有。”——《戰國策·趙策》
無有礙矣。——唐· 李朝威《柳毅傳》
無有不過而拜。——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絕無有。——清· 方苞《獄中雜記》
果無有。
(1).沒有。《書·洪範》:“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孔 傳:“言無有亂為私好惡,動必循先王之道路。”《老子》:“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朝廷清明,無有欺蔽。”《龍圖耳錄》第九一回:“這有何難?我隻問你燒柴預備下了無有?”京劇《烏龍院》第三場:“衆街坊:無有講什麼,不過是閑談而已。”
(2).指匮乏。 漢 焦贛 《易林·訟之噬嗑》:“民不安處,年飢無有。”《通典·食貨九》:“裂疋為尺,以濟無有。”
(3).猶無比。 漢 枚乘 《七發》:“既登 景夷 之臺,南望 荊山 ,北望 汝海 ,左 江 右湖,其樂無有。” 唐 李峤 《汾陰行》:“聲明動天樂無有,千秋萬歲南山壽。”
(4).無與有。指貧與富。《通典·食貨三》:“九則無有相貸,十則疾病相救。”
(5).指不見形相的東西。《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河上公 注:“無有,謂道也。”《呂氏春秋·審分》:“清靜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觀乎無窮,譽流乎無止,此之定性於大湫,命之曰無有。” 高誘 注:“無有,無形也。道無形,無形言得道也。”
“無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無有”的核心是“沒有”,但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可能涉及物質匮乏、抽象對比或哲學概念。更多例句可參考《戰國策》《老子》等古籍。
《無有》是一個成語,意指沒有什麼、沒有任何東西的意思。它常用于形容某件事或某種情況的不存在。
《無有》的拆分部首是無(無為“無”字的部首)+ 有(有為“有”字的部首)。
《無有》共有3個筆畫,無為1畫,有為3畫。
《無有》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青青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其中,“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表示無有往去,相當于“即使我不去,你也一定不再發音了吧?”後來,這個表達逐漸演變成成語,用來表示沒有什麼、沒有任何東西的意思。
繁體中文中,無有的寫法是「無有」。
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和其他古籍的記載,古時候《無有》可以采用以下多種寫法:
-「無爰」:爰即有的古代字形。
-「無攸」:攸即有的古代字形。
以下是一些使用《無有》的例句:
1. 在這個社區中,無有差異待遇,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務。
2. 他的努力和付出沒有白費,最終無有負于自己和他人。
與《無有》相關的組詞有:
- 無語:沒有話說,無法表達。
- 無憂無慮:沒有一絲憂慮,心情非常輕松。
- 無聊:沒有興趣,感到悶。
《無有》的近義詞有:
- 沒有:表示沒有某種事物或情況。
- 未有:表示還沒有發生或不存在。
- 無存:表示已經不存在。
《無有》的反義詞有:
- 有:表示存在某種事物或情況。
- 存在:表示真實地存在。
- 存留:表示繼續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