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師、太傅、太保的合稱。《新唐書·儀衛志上》:“東宮官居上臺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唯三太、三少、賓客、庶子、玉傅隨本品。”
“三太”是古代官職的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三太”指太師、太傅、太保三種官職的合稱,常見于中國古代官制。這一說法最早出自《新唐書·儀衛志上》,記載東宮官員的等級時提到“唯三太、三少、賓客、庶子、玉傅隨本品”。
三者合稱“三公”,在周代已具雛形,後逐漸演變為榮譽性職位,多授予功勳卓著者。
部分資料提到“三太”可引申為一人承擔三種職責或角色的比喻義,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典故。但這一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官職演變或具體曆史人物案例,可查閱《新唐書》《史記》等文獻。
三太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它是由“三”和“太”兩個字組成的。下面将為你詳細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三太是指某人或某事物的狀态或行為過于誇張,超出了一般的标準。可以形容一個人過于固執己見,或者一個事物過于誇張炫目。
“三太”由“三”和“太”兩個字組成。其中,“三”是一個三點水的字,表示“三”,它的部首是“一”,有三個筆畫;“太”是一個太字底,表示“極其”,它的部首是“大”,有四個筆畫。
“三太”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複雜,起初是生活中某些現象的描述,後來逐漸演化成一個诙諧幽默的用語。由于簡化字的普及,現在大部分人習慣使用簡化字“三太”,而繁體字則是“三太”。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在,它們的形态也會有所差異。關于“三太”這個詞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一般會用“參太”來表示。
1. 他對自己的觀點太固執了,真是三太了!
2. 這部電影的特效太誇張了,簡直是三太狀态!
3. 他生氣時的表情太誇張了,簡直是三太的演技!
與“三太”相關的組詞有:“三太子”、“一太”等。
與“三太”意義接近的詞語有:“過火”、“誇張”等;相反的詞語有:“適度”、“斯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