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辭·離騷》“ 甯戚 之謳歌兮” 洪興祖 補注謂《三齊記》載其歌曰:“ 南山 矸,白石爛,生不遭 堯 與 舜 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後遂以“甯戚歌”為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典實。 宋 葉適 《題賈俨不忘室》詩:“每識飯牛下,有作 甯戚 歌。” 唐 許渾 《送李文明下第鄜州觐兄》詩:“ 甯 歌還夜苦, 宋 賦更秋悲。”參見“ 甯戚 ”。
“甯戚歌”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典故,常用來比喻懷才不遇者主動尋求機遇的舉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甯戚歌”指春秋時期甯戚通過擊牛角唱歌自薦,最終被齊桓公重用的故事,後成為不遇之士主動求取功名的象征。其核心含義是:有才能者雖處逆境,仍積極尋求施展抱負的機會。
此典故在詩詞中常被化用,例如:
“甯戚歌”包含兩層隱喻:
注:部分文獻(如)提到《史記·項羽本紀》為起源,但主流考據仍以《淮南子》和《三齊記》為依據,此處可能存在訛傳。
甯戚歌(níng qī gē)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甯」是一個漢字,有三個拼音讀音,包括níng、zhù、ní。它的字形由宀和心組成,表示安甯、甯靜、寬厚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宀(mián)。
而「戚」是一個漢字,拼音為qī。它由戶和斥組成,表示憂愁、悲傷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戈(gē)。
最後,「歌」是一個漢字,拼音為gē。它由欠和曷組成,表示用歌聲表達心情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欠(qiàn)。
《甯戚歌》是出自唐代杜甫的詩作《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第三聯。“門泊東吳萬裡船,宇宙甯戚贈瓊年。”可以理解為送給友人一首安靜悲傷的歌曲。所以這個詞語的來源是杜甫這首著名的詩作。
在繁體字中,「甯」字的寫法為「寧」,「戚」字的寫法為「戚」,「歌」字的寫法為「歌」。
在古時候,「甯」字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常見的古字形有「寕」。而「戚」字則一般沒有太大變化,字形基本保持不變。至于「歌」字,在古代可能寫作「哥」字。
例句:聽到那甯戚歌聲,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組詞:甯靜、戚楚、歌頌、歌喉。
近義詞:悲歌、傷感歌曲。
反義詞:歡快曲、歡樂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