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荊枝制作的髻钗。古代貧家婦女常用之。 唐 李山甫 《貧女》詩:“平生不識繡衣裳,閒把荊釵亦自傷。” 明 潘绂 《老女吟》:“無端忽聽鄰家語,笑整荊釵獨閉門。”參見“ 荊釵布裙 ”。
(2).借指貧家婦女。 宋 範成大 《臘月村田樂府,分歲詞》:“荊釵勸酒仍祝願:‘但願尊前且強健!’” 元 房皞 《貧家女》詩:“持身但如冰雪清,德耀荊釵有令名。” 清 陳維崧 《減字木蘭花·歲暮燈下》詞:“零落而今,累汝荊釵伴藁砧。”
(3).指《荊钗記》。 元 柯丹丘 作。現今流傳者多為 明 人改本。寫 宋 王十朋 與妻 錢玉蓮 雙雙拒絕權貴威逼,夫妻忠貞相愛的故事。 清 李漁 《比目魚·發端》:“ 劉旦 生來饒艷質, 譚生 一見鐘情極,默訂鸞凰人不識。遭母逼……演《荊釵》,雙雙沉溺。”按,此謂重演《荊钗記》故事,形容雙方愛情真摯。
“荊钗”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字面含義
指用荊條制成的發钗,是古代貧寒婦女常用的簡易頭飾。如唐代李山甫《貧女》詩中“閒把荊釵亦自傷”,明代潘绂《老女吟》“笑整荊釵獨閉門”,均體現了其樸素特征。
借代引申
因荊钗為貧家女子所用,逐漸演變為對貧寒婦女的代稱。宋代範成大詩句“荊钗勸酒仍祝願”,元代房皞《貧家女》“德耀荊釵有令名”,均以此指代勤儉持家的女性。
文學戲劇指代
特指元代柯丹丘創作的南戲《荊钗記》,現存多為明代改編本。該劇講述王十朋與錢玉蓮拒絕權貴脅迫、堅守忠貞愛情的故事,是古代婚戀題材經典劇目。
注:以上釋義綜合了多個來源,其中《荊钗記》的劇情細節可參考等網頁。
《荊钗》是指古代女子在婚姻矛盾或不幸遭遇時,所使用的一種自殺的武器或道具。具體指一種形似發箍的金屬頭飾,上面鑲嵌有尖銳的荊棘,用于刺穿頭部來自殺。
《荊钗》這個詞的部首是“茲”(zī),同時它也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叫做茻(mǎng)。拆分成部首和偏旁的結構是:茻+釒。筆畫數為13畫。
《荊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所著的《警世通言》一書中。它是描述古代女性在婚姻困境中的無奈與絕望,體現了當時社會對于女性地位的壓抑和束縛。
《荊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荊釵」。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荊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荊鈒」。
1. 她戴上了一副華麗的荊钗,讓自己看上去更加妖娆動人。
2. 姑娘們常常用荊钗來象征對愛情不幸的絕望,這種形象在古代文學中經常出現。
荊棘、钗子、花钗、金钗、頭钗、玉钗。
頭箍、頭環、頭飾。
花翎、玉簪、發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