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敬而有法度。指人的威儀。亦用于治學和書法、文辭等。 漢 揚雄 《法言·修身》:“或問:士何如斯可以禔身?曰:其為中也弘深,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 李軌 注:“肅,敬也;括,法也。” 宋 曾鞏 《禦史中丞制》:“某強毅肅括以禔其身,博學精識通於世用。” 清 錢謙益 《溫如先生陳公墓志銘》:“其為學弘深而肅括,經傳洽熟,頌禮詳明。” 清 王澍 《論書賸語·論古》:“ 有唐 一代書,格律森嚴,多患方整;至 宋 四家,各以其超逸之姿,破除成法,蓋拓向外來,而 晉 唐 謹嚴肅括之意亡矣。”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銘之為物,遠古思邃,徵壽於鐘鼎;季近文敷,施藻於山嶽。鐘鼎靈長,故弘潤而簡貴;山嶽氣壯,乃肅括而華腴。”
肅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典雅的詞彙,主要形容人的儀态或行為莊重而合乎法度。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合義:形容人舉止莊重自持,言行皆在禮法規範之内,既有威嚴感又不失分寸。例如清代李漁《閑情偶寄》中“儀容肅括”即指儀表莊重得體。
典籍例證:
現代引申:
該詞今多用于形容人持重守禮的儀态,或場合的莊嚴氛圍(如“會場氣氛肅括”),常見于書面語及文史評述。
參考來源:
“肅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指恭敬而有法度,多用于形容人的威儀、治學态度,或書法、文辭的風格。其中“肅”意為恭敬、嚴正,“括”指法度、規範。
最早見于漢代揚雄《法言·修身》:“其為中也弘深,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李軌注:“肅,敬也;括,法也。”,強調内外兼修方能立身。
清代鄭孝胥《述隸示陳六向元》中“闳博肅括惟蕩陰”,以“肅括”描述隸書兼具宏大與法度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法言》《後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來源)。
拜匣寶冊北侬卑遜禀給薄酒孱踈超世拔俗斥女賜巧打褙膽管耽意鼎槐低首服辨鲋子桂櫂鼓舌掀簧鼓音撼動鴻鸾荒草黃魚嚾嚾會計年度嬌利鸠僝眷酬歁歞勘會廊腰廉倨聆音察理龍床率俾媽媽子滅化末法馕糟疲顇辟諱匹植裒對鋪砌清悫祈向讪臉束脯稅法速決戰天鬻條葉亭竈銅頭鐵額投傳而去悟空罅漏縣馬霄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