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後因以“目牛無全”比喻技藝純熟或謀劃高明。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無全。” 明 宋濂 《演連珠》:“蓋聞民既大安則樂世如砥,策能戡亂則目牛無全。”參見“ 目無全牛 ”。
“目牛無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該成語比喻技藝純熟或謀劃高明,形容人在某一領域達到高度熟練的境界。其核心來源于《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最初解牛時看到的是整頭牛,經過長期練習後,眼中不再有完整的牛,而是能精準把握牛的筋骨結構。
需注意與“目無全牛”的細微區别:兩者同源且含義相近,但“目牛無全”更強調整體謀劃能力,而“目無全牛”更突出具體操作的熟練度。
目牛無全是一個成語,指眼光狹隘,見識不廣大,知識匮乏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目牛無全由目、牛、無、全四個部首組成,目牛無全共有15畫。
來源:《說文解字》中沒有對目牛無全的解釋,但在古代文獻及古代小說中經常使用。目牛是指狹窄的視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不接觸新事物。無全則表示知識不全面和不充分。
繁體:目牛無全(目牛無全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有所變化,不同于現代的書寫方式。目牛無全在古代寫作:目牛無壬。壬是指一種獸類,這個字被現代漢字簡化後成為了全。
例句:他雖然是個大學生,但因為長期與書籍為伍,對社會發展了解甚少,可謂目牛無全。
組詞:目不識丁、目光短淺、無知者無畏、見多識廣。
近義詞:狹隘、淺薄、見識短淺。
反義詞:博學多識、見多識廣、全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