怵迫的意思、怵迫的詳細解釋
怵迫的解釋
誘迫。語出《管子·心術上》:“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文選·賈誼<鵩鳥賦>》:“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大人不曲兮,億變齊同。”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怵,為利所誘怵也;迫,迫貧賤,東西趨利也。”《後漢書·李固傳》:“天地之心,福謙忌盛,是以賢達功遂身退,全名養壽,無有怵迫之憂。” 李賢 注:“為利所誘,怵迫於憂勤也。” 宋 司馬光 《答秉國第二書》:“靜者不以怵迫亂其志也。”
詞語分解
- 怵的解釋 怵 ù 恐懼:怵惕(恐懼警惕)。怵懼。怵頭。發怵。怵目驚心。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迫的解釋 迫 ò 用強力壓制,硬逼:逼迫。迫害。壓迫。強迫。脅迫。迫降(刵 )。迫降(俷 )。迫不得已。 接近:迫近。迫冬。 急促:急迫。迫切。迫不及待。 狹窄:地勢局迫。 迫 ǎ 〔迫擊炮〕一種火炮。 筆
網絡擴展解釋
“怵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1.基本含義
“怵迫”由“怵”(利誘)和“迫”(威逼)組成,意為通過利益誘惑或威逼手段使人屈服。這一解釋源自《管子·心術上》的“不怵乎好,不迫乎惡”,強調不為外界的利益或威脅所動搖。
2.出處與經典引用
- 《管子》:最早提出“不怵乎好,不迫乎惡”,奠定了“怵迫”的哲學基礎,主張人應超脫利誘與脅迫。
- 賈誼《鵩鳥賦》:“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描述世俗之人因利益驅使而奔波,反襯“大人”(德行高尚者)的堅定。
- 《後漢書·李固傳》:提到賢者“無有怵迫之憂”,強調擺脫利欲牽絆方能保全名節。
3.語義演變與争議
- “怵”的雙重含義:
- 恐懼:如“怵惕”(出自《說文解字》),表害怕。
- 引誘:在“怵迫”中特指以利益誘惑,如李善注《文選》所言“為利所誘怵”。
- 現代誤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怵迫”解釋為“害怕、不安”,可能是對“怵”字常見義的誤推,但古籍中該詞更側重“誘迫”。
4.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描述外在壓力與内在欲望對人行為的影響。例如司馬光《答秉國第二書》中“靜者不以怵迫亂其志”,強調心性堅定者不為外因所擾。
5.總結
“怵迫”的核心是利誘與威逼的結合,需結合語境區分“怵”的具體含義。其古典用法更強調主動的引誘(如《管子》),而非被動的恐懼。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怵迫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受到恐懼、壓力或困擾,感到不安或不愉快的狀态。
怵迫拆分部首是心(忙)、貝(貝)、扌(手),共有13個筆畫。
怵迫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繁體字為憷憘。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整體形狀較為相似。
以下是一個使用怵迫的例句:
他一直被怵迫感所困擾,難以入睡。
一些與怵迫相近或有類似意義的詞語包括:恐懼、憂慮、緊張、惶恐等。
與怵迫相反或有相反意義的詞語可以是:安心、放松、自在、舒暢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