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篇賦。 唐 杜甫 《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詩:“謬稱三賦在,難述二公恩。” 宋 葉適 《寄題鐘秀才詠歸堂》詩:“五兵鑄就殺氣動,卻寫三賦祥光流。”
(2). 唐 代租、庸、調稱“三賦”。 明 張九韶 《群書拾唾·文武制度》:“ 唐 三賦:租,有田則有租,租出米穀;庸,有身則有庸,庸出絹;調,有戶則有調,調出繒纊布麻。”
“三賦”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指三篇賦文,常見于古代文學領域。例如:
指租、庸、調三種賦稅制度,屬于唐代經濟政策的核心:
部分資料提到“三賦”可能指賦、議、辭三種文體,但此說法較少見且未見于權威文獻,需謹慎參考。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或曆史背景進一步區分詞義。
三賦(sān fù)是一個漢字詞彙,由“三”和“賦”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字的部首是“一”字,共有三筆;
“賦”字的部首是“貝”字,共有十二筆。
來源:
“三賦”一詞可追溯到《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詩,稱為《三賦》。這首詩通過賦予小鹿三種不同的描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和觀察力。
繁體:
在繁體字中,“三賦”保留了相同的意思和寫法,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其中“三”字的寫法略有變化,與現代字形有所區别,但仍然容易辨識;“賦”字的寫法在古代也有幾種變體。
例句:
1. 唐代詩人杜牧在《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一詩中,寫道:“庭戶無人花自落,暗香浮動月黃昏。此時有賦複三歲,當年無一是相存。”
2. 古代文人常以“三賦”形容詩歌的賦予力和描寫能力。
組詞:
1. 賦予
2. 賦詩
3. 賦性
4. 賦閑
近義詞:
1. 賦詞
2. 賦曲
3. 賦樂
反義詞:
1. “三”字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2. “賦”字的反義詞可以是“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