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縱然一時躲避,但終究不能根本脫身。《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個料理。”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雖然可以通過暫時躲避來逃避問題,但最終仍無法徹底脫身。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以寺廟與和尚的依存關系為喻,生動說明逃避行為的局限性。它提醒人們:解決問題需直面根源,而非僅靠暫時躲避。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避免不了的事情或逃避不了的情況。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身、口、心”。其中,“身”部表示與身體有關,“口”部表示與言語有關,“心”部表示與心理有關。
該成語的總筆畫數為18筆。
這個成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據《三國演義》記載,劉備在逃亡時發現周圍沒有可藏身的地方,因此産生了這個成語。另一種說法是出自明代作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的《螢火蟲與蠟燭》一則故事,其中寫道有人在廟中藏身,被發現後被打成了一堆爛肉,由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的繁體字為「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躲得和尙躲得不寺」。
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無論如何逃避都無法躲避某種不幸的事情,例如:“他想要逃避責任,但卻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與《躲得和尚躲不得寺》相關的組詞有:躲避、躲藏、不可避免。
與《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無法逃避、無法避免、逃避不了。
與《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意思相反的成語是:逃避得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