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e;slight;subtle] 細微,細小
無纖介之禍。——《戰國策·齊策四》
亦作“ 纖芥 ”。亦作“纎芥”。1.細微。《戰國策·齊策四》:“ 孟嘗君 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 馮諼 之計也。” 鮑彪 注:“介,獨也。獨則不衆,故為微細之詞。一説喻草芥也。” 吳師道 補正:“‘介’、‘芥’通。”《易緯乾鑿度》卷上:“善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三國志·吳志·顧雍傳》:“舉罪糾奸,纖介必聞。” 唐 李德裕 《賜回鹘書意》:“朕想可汗公主以久修鄰好,累降嘉姻,望我國家,如歸親戚,朕每宏容納之意,固無纖芥之嫌。” 宋 蘇轼 《寄周安孺茶》詩:“有如剛耿性,不受纖芥觸。”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人謂家常日用之事,已被前人做盡,窮微極隱,纖芥無遺。”
(2).指細小的嫌隙。《漢書·元後傳》:“ 定陶共王 來朝,太後與上承先帝意,遇 共王 甚厚,賞賜十倍於它王,不以往事為纖介。” 顔師古 注:“往事,謂先帝時欲以代太子也。言無纖介之嫌怒。”《資治通鑒·晉惠帝太安元年》:“今大王安不慮危,宴樂過度,一失也。宗室骨肉,當無纖介,今則不然,二失也。”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行》:“将相有纖芥,中外為危慄。”
“纖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極其細微的事物或現象”。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像細絲與草芥般微小的存在,多用于描述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或隱患。例如《後漢書·李固傳》中“纖介之惡,皆歸乎法律”,即強調對微小過錯的關注。
詞源與演變
本義由“纖”(細絲)與“介”(通“芥”,草籽)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先秦文獻。漢代以後逐漸引申為抽象概念,如《漢書·王莽傳》中“纖介之過皆暴揚之”,指将細微錯誤公之于衆。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纖介之禍”,強調防微杜漸的重要性。例如:“管理漏洞若不及早修補,恐成纖介之患。”
近義辨析
與“細微”“毫末”等詞相比,“纖介”更側重事物本身的微小屬性,且隱含潛在影響,如《資治通鑒》中“纖介之失皆載之”,體現對細節的記錄态度。
參考來源:
“纖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n jiè,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細微、細小
指事物極其微小,常用來形容程度或體積極小的存在。
例:“無纖介之禍”(《戰國策·齊策四》)。
此義項強調“幾乎不可察覺的微小”,如《漢書》中“萬無纖介之議”。
細小的嫌隙
引申為人際關系中的微小隔閡或矛盾。
例:“不以往事為纖介”(《漢書·元後傳》),指不因過去的微小矛盾産生嫌怨。
經典文獻:
異體寫法:
該詞亦作“纖芥”“纎芥”,屬異體字現象。
“纖介”核心含義為“極微小”,既可描述具體事物的細微,也可指抽象關系中的小矛盾。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強調精準表達的現代文本。
阿叔阿邑保完贲潰不怕官,隻怕管塵熛稱亂道妙大壤大序燈盌鬥人二丑耳石防微慮遠反踵飛升騰實馮隆感光材料高奮鞏鞏過房子孤栖海沸江翻寒泉華孽簡孚将蝦釣鼈翦水花鯨吞虎噬酒糟君家果具眼捄正龍黃龍帷履獲免粟母姊妹撚梢子弄巧蹒行偏陲平議竊踞懃懃趨求三鬥蔥散役尚方寶劍繕甲閃魄沈想受廛田戍銅柯無學先父相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