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倒的意思、絕倒的詳細解釋
絕倒的解釋
[roar with laughter;shake one's side] 前仰後合地大笑
每聞衛玠言,辄歎息絕倒。——《新五代史·晉家人傳》
詳細解釋
(1).佩服之極。 唐 戎昱 《聽杜山人6*彈胡笳》詩:“ 杜陵 先生證此道, 沉 家 祝 家皆絶倒。”《西湖佳話·葛嶺仙迹》:“滿座賓客見之,無不絶倒,遂傳播其仙家幻術之妙。”
(2).謂折服。 楊朔 《我的改造》:“我能聽懂工人的每一句話,我為他們的富有形象色彩的語言所絕倒。”
(3).大笑不能自持。 宋 蘇轼 《遊博羅香積寺》詩:“詩成捧腹便絶倒,書生説食真膏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諧》:“﹝狐﹞曰:‘龍王下詔求直諫,鼈也得言,龜也得言。’四座無不絶倒。” ********* 《萍蹤憶語》三四:“ 胡默 更非常健談,而且诙諧百出,令人絕倒。”
(4).因昏厥而仆倒。《北史·崔瞻傳》:“行過 彭城 ,讀道旁碑文未畢而絶倒……此碑乃 瞻 父守 徐州 時所立,故哀感焉。”《舊唐書·哥舒翰傳》:“﹝ 哥舒翰 ﹞至 土門 軍,入浴室,遘風疾,絶倒良久乃蘇。”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僧聞語而便絶倒,良久始蘇。” 魯迅 《三閑集·辭顧颉剛教授令“候審”》:“來函謹悉,甚至於吓得絶倒矣。”
(5).古代雜技名。《列子·說符》“又有蘭子又能燕戲者” 晉 張湛 注:“如今之絶倒投狹者。”《南齊書·樂志》:“罷紫鹿、跂行、鼈食、笮鼠、齊王卷衣、絶倒、五案等伎。”
詞語分解
- 絕的解釋 絕 (絶) é 斷:絕種。絕緣。絕嗣。絕情。絕迹。斷絕。杜絕。滅絕。空前絕後。 盡,窮盡:絕命。絕望。絕境。絕棋。氣絕。 極,極端的:絕妙。絕密。絕壁。絕無僅有。 獨特的,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絕色。絕技。絕倫。絕唱。絕代。 一定的,肯定的:絕對。絕然。 越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舊體詩的一種體裁:絕句。五絕。 續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傾斜使裡面的東西出來:倒水。倒茶。 反過來,相反地:倒行逆施。反6*攻倒算。倒貼。 向後,往後退:倒退。倒車。 卻:東西倒不壞,就是舊了點。 正順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絕倒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絕倒(jué d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
本義:笑得前仰後合,不能自持
- 這是“絕倒”在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含義。形容因極度滑稽、有趣或荒謬的事情而引發大笑,以至于身體失去平衡,東倒西歪。
- 例句參考:他的相聲表演妙趣橫生,令全場觀衆無不絕倒。
-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義一:“謂大笑不能自持。”
-
引申義:極為傾倒、極其佩服
- 此義項由本義引申而來,形容對某人(如才華、技藝)或某事物(如言論、文章)極度欽佩、贊賞,達到令人折服的程度。
- 例句參考:他的書法筆走龍蛇,氣勢磅礴,觀者無不為之絕倒。
-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義二:“極其傾倒;極其佩服。”亦見于《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相關釋義。
-
古義:昏厥;暈倒
- 在古漢語中,“絕倒”有“昏厥”、“暈倒”的字面意思。“絕”可理解為氣息斷絕、斷絕,“倒”即倒下。
- 例句參考:《晉書·衛玠傳》:“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 (後人評述其盛況時或引申為“看殺衛玠”,形容其美令人驚歎乃至絕倒,但此義項更側重本義“昏厥”)。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昏倒。” 例如《聊齋志異·酒狂》:“甥曰:‘此是玉皇大帝殿下之香案吏,舅宜即拜。’缪乃拜。又曰:‘王母壽筵正開,列仙畢集。甥欲導舅一往,時日已暮,可即去。’遂授以杖,驅如騾,乘之,龍超霧起,俄至天門,下視雲海沉沉。進至一宮,殿閣連亘,有王者冕旒坐殿上,甥曰:‘此天帝也。’缪伏谒。帝命坐,賜飲。酒甘異香。缪頓覺心神清醒。少頃,有仙女自内出,環珮璆然。甥曰:‘此織女。’缪離坐揖之。織女方坐,一少女自東來,年可十五六,天香國色,光豔動人。甥曰:‘此王母第九女,太真夫人也。’缪又揖之。夫人笑曰:‘汝飲否?’即以玉瓯酌酒授缪。缪飲之,味尤甘冽。夫人顧左右曰:‘取金丹來。’一婢捧盤進,中置一丸,大如雞卵,光采射目。夫人自取置缪口,即順喉而下,覺髒腑如焚。缪大呼,遽然而寤,則身卧草間,四顧皆山,知為夢也。然腹中熱不可忍,思得水飲。見澗水清洌,掬而飲之,盡十餘瓯,熱漸解。起尋途歸,至家則已三日矣。先是,缪醉卧溪邊,家人覓之不得,共以為絕倒溪中,隨流去矣。方共號泣,而缪至,衆驚問,具言其異。” (文中“共以為絕倒溪中”即“都以為他昏倒/淹死在溪水中”)。
詞源簡析:
“絕”字本義為“斷絲”(《說文解字》),引申為“斷絕”、“極盡”、“獨特”等義;“倒”指“仆倒”、“傾倒”。二字組合,“絕倒”生動描繪了因大笑或極度情緒(如震驚、佩服)導緻身體失控傾倒的狀态,進而引申出極度佩服之義。其古義“昏厥”則更直接體現“斷絕(氣息/意識)而倒下”的本義組合。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綜合性大型漢語語文詞典,收錄詞條廣泛,釋義詳盡,是研究漢語詞彙的重要工具書。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國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反映現代漢語詞彙系統。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專門收錄和解釋古代(先秦至清末)文獻中詞語的詞典,是理解古籍的重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絕倒”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1. 前仰後合地大笑(最常見義項)
指因極度滑稽或有趣而無法自控地大笑。例如:
- 蘇轼在《遊博羅香積寺》中寫道“詩成捧腹便絕倒”,形容詩文幽默令人捧腹。
- 《西湖佳話》提到賓客因仙家幻術“無不絕倒”。
2. 佩服至極或令人折服
表達對他人言論、才能的高度贊賞。例如:
- 唐代戎昱詩中用“沉家祝家皆絕倒”形容對杜山人琴藝的歎服。
- 明代典故“阿平絕倒”指衛玠談玄理令王澄折服,後引申為對高明言論的欽佩。
3. 因昏厥而倒地
古義中可指情緒激動導緻的暈厥。例如:
- 清代《聊齋志異》描述“四座無不絕倒”,結合語境可能包含笑至暈倒的誇張表達。
4. 古代雜技名稱(較少見)
據漢典等資料記載,該詞曾用于指代某種雜技表演形式。
使用建議
現代語境中,“絕倒”多用于第一、二類含義,尤其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大笑或贊歎。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語義,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摽戒筆興昌輝襯資饬成赤腳婢辭绂佽恤膽粗氣壯訂道頓止方府費盡心思負卒鋼鞭高國公車上書公共場所關糧故宮禾黍鼓門道黑更半夜紅豔豔胡扯渾俗和光交擯燋爛缙紳便覽金杏看理考辨兩戒涼面淩物陋闾美貌鳴鐘食鼎磨杵成針牡丹亭攆山牛衣客洽和淺見薄識傔仆窮蹙嬛佞讓勖仁烏腮鬥掃滌審知是須守和四合房松聲蘇門四子荼蘼秃秋外部聯繫小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