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溝解凍時的流冰。 唐 孟郊 《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巖霰不知午,磵澌鎮含曛。”
磵澌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語素和古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構詞解析
磵(jiàn):通"澗",指兩山間的水流。《說文解字》釋為"山渎無所通者"(來源:《說文解字》卷十一),《爾雅·釋山》注"山夾水澗"(來源:《爾雅注疏》卷七)。現代規範字形寫作"澗"。
澌(sī):《廣韻》注"水盡也"(來源:《廣韻》上平聲六脂),《說文解字》作"水索也",段玉裁注"索訓盡"(來源:《說文解字注》卷十一)。本義指水流消盡,引申為流冰、融雪等義。
二、語義組合 該詞首見于明代文獻,《農政全書》載:"春月磵澌盡,乃可引渠"(來源:《農政全書》卷十六),指山澗冰雪消融後的水流。清代《陝西通志》雲:"磵澌鳴石底,清響徹林臯"(來源:《陝西通志》卷四十四),此處狀寫澗水流動聲。綜合古籍用例,其核心語義指向山澗中特定狀态的水流,包括融雪形成的春水或具有聲響特征的溪流。
“磵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磵”和“澌”兩個單字組成,多見于古詩文語境。以下為詳細解釋:
二字連用通常指:
如果需要更具體的解析,建議提供上下文或出處。
白雲蒼狗榜吏包龍圖寶塔菜寶寘邊官丹浦斷行嚲剝鄂君翠被馮襄焚舟光豔豔鳏嫠過適餜子憨蔥杭越火石箋刺賤弱教練機絜臯荊雞驚恐失色進奏枯荷老太婆旅伴旅行懋功沒法沒天每日間鄳阸氓征門戶冊黾俯明妃逆屍七奔慶吊不行山高水險蛇漠瘡省題深化改革師姑戍口損挹棠棠通和通儁剸繁決劇文事五浄瑕累祥輪象魏憲意閑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