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武帝 為 李夫人 所作詩中之辭。 李夫人 少而夭卒, 漢武帝 思念不已。方士 少翁 言能緻其神。令帝居帳,遙望見好女如 李夫人 之貌。帝益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來遲。”見《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觀 高祖 之詠《大風》, 孝武 之歎‘來遲’,歌童被聲,莫敢不協。”
“來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詳細解析:
指到達或行動的時間晚于預期或約定,即“遲到”。例如日常場景中,用于形容某人未能按時赴約或事務進展延遲。
源自漢武帝為李夫人所作詩句:“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來遲”,表達對早逝愛妃的思念之情。這個典故賦予了詞語「姗姗來遲」的文學意象,常用來形容優雅緩慢的遲到狀态。
注:網絡釋義中特别指出該詞可表示“來得晚”的客觀狀态,不帶情感色彩;但在文學化使用時,常帶有惋惜或期待的隱含情緒。
“來遲”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到達或參加某事物的時間晚于預定的時間。它的意思是指某人或某物到達的時間晚了,已經錯過了某個特定的時間或事件。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來遲”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來”由“木”和“貝”兩個部首組成;第二個字“遲”由“辶”和“也”兩個部首組成。字“來”的筆畫數為7,字“遲”的筆畫數為8。
來源:成語“來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文中。它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一文中,文中描述了詩人屈原遠離故土流亡他鄉的心情,表達了他遲遲未能回到故鄉的苦悶和不安。
繁體:成語“來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成語“來遲”可以用古代的繁體字來表示。例如:"來遲"。
例句:他因為堵車而來遲了會議。
組詞:到來、來臨、來者、遲到、遲疑。
近義詞:誤時、遲到、拖後腿。
反義詞:準時、及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