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巾額的意思、巾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巾額的解釋

指頭巾前部覆額處。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器用》:“ 濟州 金鄉縣 發一古冢,乃 漢 大司徒 朱鮪 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樂架之類。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頭者,巾額皆方,悉如今制,但無腳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巾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 é(繁體為“巾額”),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指頭巾前部覆蓋額頭的部分,即古代頭巾中用于遮額的區域。其結構特點與現代頭巾類似,但形狀多為方形,且沒有下垂的“腳”(即頭巾的飄帶或垂飾)。


2.出處與例證

源自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器用》,記載了漢代大司徒朱鲔墓中的石刻人物服飾:“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頭者,巾額皆方,悉如今制,但無腳耳。”
此例說明,宋代頭巾的覆額部分與漢代形制相似,但漢代巾額更簡潔。


3.結構與用途


4.現代使用

該詞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服飾讨論,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考古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巾額

巾額(jīn é)指的是古代官員使用的一種頭巾。它由兩部分組成,巾和額,分别代表頭巾和額部。

拆分部首和筆畫

巾額的部首是巾(jīn),巾的筆畫數為3;額的部首是頁(yè),額的筆畫數為9。

來源

巾額一詞最初是用來稱呼官員配戴的頭巾。根據《禮記·王制》中的記載,古代冠帶制度中,低級官員戴用巾,高級官員則戴用巾額。

繁體

巾額的繁體字為巾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巾額的寫法為「櫓額」。其中,巾部的寫法是一種特殊形式,稱為「蟲食既食」,意味着蟲子咬掉了部分字形。

例句

1. 他戴上巾額,顯得莊重而有威嚴。

2. 王朝将領頭戴巾額,帶領大軍出征。

組詞

巾帼(jīn guó):指的是女子,特指有文才的女子。

額外(é wài):指超過正常範圍外的額外部分。

巾帼不讓須眉(jīn guó bù ràng xū méi):形容女性在某方面比男性更加出色。

近義詞

巾彎(jīn wān):也是指頭巾。

巾帼英雄(jīn guó yīng xióng):指為了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女性。

反義詞

無巾(wú jīn):指沒有戴頭巾。

額外(é wài):指正常範圍内的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