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威儀的意思、四威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威儀的解釋

佛教語。指符合儀則的四種身體姿态:行、住、坐、卧。《釋氏要覽·入衆·威儀》:“經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儀。其他動止,皆四所攝。”亦省作“ 四儀 ”。 唐 皎然 《花石長枕歌答章居士贈》詩:“行住四儀皆道意,不學小乘一曲士。”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 吳門 有神降於乩,自言 天台泐子 , 智者大師 之弟子,轉女人身堕度者,攝入無葉堂中,教修四儀密諦,往生西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威儀是漢語佛教術語,指修行者應具備的四種規範儀态,具體包含行、住、坐、卧四種行為準則。該概念源自佛教戒律體系,體現了身心調修行理念。

核心定義與内涵

  1. 行如風

    指行走時應步履平穩,不疾不徐,保持心念專注。佛經中強調“行時知行,不散亂心”,體現動中修定的功夫。

  2. 住如松

    站立時需身姿端正,如松樹般挺拔,象征修行者内心的堅定。《瑜伽師地論》記載“住必正直,不倚不斜”。

  3. 坐如鐘

    打坐時須脊背挺直,如鐘鼎穩固,達到“身安穩則心清明”的境界,常見于禅宗修行規範。

  4. 卧如弓

    右側卧的“吉祥卧”姿勢,源自佛陀涅槃時的示範,有利于氣息調順并減少昏沉,被《大智度論》列為修行者标準卧姿。

文化溯源與典籍依據

四威儀最早見于《菩薩善戒經》,後由唐代道宣律師在《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中系統闡釋。宋代《敕修百丈清規》進一步将其納入禅宗寺院日常規範。現代漢語詞典如《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均收錄此詞條并詳釋其義理。

學術參考來源

  1.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正新修大藏經》
  2.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宗教文化出版社
  3.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四威儀是佛教術語,指修行者在日常行為中應遵循的四種規範姿态,即行、住、坐、卧。這一概念源自《菩薩善戒經》,強調通過外在舉止的約束來調攝内心、成就道業。以下是具體解釋:

1.定義與核心内容

2.修行意義

四威儀不僅是外在儀态,更是修行方法:

3.經典依據

《菩薩善戒經》指出,修道者需在行、住、坐、卧中“不失道心”,并遵守“非時不卧”“非時不住”等規則,确保身心如法。

四威儀體現了佛教“身口意”統一的修行理念,通過外在行為的約束達到内在清淨,是僧衆日常修持的重要準則。其核心在于将佛法正念融入一舉一動,最終成就道業。

别人正在浏覽...

哀迷白帆背襯弊俗長江後浪推前浪産業結構稱貸陳熟楚壼大袋鼠丹镞島可調通遞鋪法藏風俗人情哥們兒亘地溝滿壕平挂家觀賞闳重後聯後哲花卿活便肌革急飕飕琨玉秋霜來者不善離垢劉白羽門卒免疫學乃父鬧竿拈竿湃湃判若兩人剽勁平原居士剖解遷除潛處豈不器材氫氧化鋁驅翻羣演三面羅身城生財有道時暗收泉甜和田隴停刑通貢通行證象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