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皮祅上的五個絲繩鈕子。《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索絲五紽。” 高亨 注:“ 周 代人的衣,一邊縫上五個(或三個)絲繩的紐子,古語叫做紽,今語叫做紐。”一說,“五”即“交午”之“午”。紽,縫。五紽,交織連縫之義。見 清 陳奂 《詩毛氏傳疏》。 明 何景明 《七述》:“燦三英以外飾,誠五紽之可羞。”
(2).《詩·召南·羔羊》篇的代稱。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重來節使經三考,歸去輿人賦‘五紽’。”
五紽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量詞組合,專用于計量絲線或繩索的股數。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詳解:
《詩經·召南·羔羊》:“羔羊之革,素絲五紽。”毛傳:“紽,數也。”
《詩經》中的經典用例
“素絲五紽”指用五股白色絲線縫制羔羊皮襖的接縫,體現古代服飾工藝的計量方式(《毛詩正義》)。
量詞性質
“五紽”屬“數詞+量詞”結構,類似現代漢語“五束”“五股”。古代文獻中“紽”僅用于絲繩類計量,如《儀禮·士冠禮》載“素紽”,鄭玄注:“紽,縷數也。”
從具體到抽象
先秦時“紽”為具體量詞,漢代後逐漸泛化。如王念孫《廣雅疏證》引《詩經》釋“紽”為“絲之約數”,說明其計量功能弱化,轉為描述絲線成束的狀态。
現代工具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紽”釋為“古代計絲單位”,并引《詩經》為例證,強調其曆史專屬性。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五紽”是古代文獻中的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皮襖上的五個絲繩紐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召南·羔羊》中的“羔羊之皮,素絲五紽”。根據高亨的注解,周代人的衣物會用絲繩作為紐扣,稱為“紽”,而“五紽”即指衣服一側縫制的五個(或三個)絲繩紐子。另有一說認為,“五”通“午”(交午,即交叉),而“紽”指縫紉方式,因此“五紽”可理解為絲線交織連縫的工藝(清·陳奂《詩毛氏傳疏》)。
代指《詩經·召南·羔羊》篇
後世文人常以“五紽”借代《羔羊》一詩,例如清代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寫道“歸去輿人賦‘五紽’”,即用此詞指代《羔羊》的典故。
補充說明:該詞反映了古代服飾文化與文學意象的結合,既有具體衣飾結構的描述,又衍生出詩篇代稱的抽象含義。不同學者對“五紽”的解讀差異,體現了古代訓诂學對字義考據的多樣性。
白公館不適儲油貸贍打明電磁屏蔽丁折斷手伐柯人反刍風奔奉禦芙蓉帳服皂高扇詭宄歸茔合生誨示角睐警聞金指甲穅核靠班口出狂言潰兵連扯跟頭連根爛連州比縣利鎖名缰飂冽禮為情貌鹭序慢件貓頭筍明吏劘逼潘渚破奸發伏且苴輕軌頃者赇賄球玉上半年時乖運舛水苔說诨經私褚四膏探礦通鄽統軍銅獸通俗文學脫凡魏石經五蜀宵寐下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