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皮祅上的五個絲繩鈕子。《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索絲五紽。” 高亨 注:“ 周 代人的衣,一邊縫上五個(或三個)絲繩的紐子,古語叫做紽,今語叫做紐。”一說,“五”即“交午”之“午”。紽,縫。五紽,交織連縫之義。見 清 陳奂 《詩毛氏傳疏》。 明 何景明 《七述》:“燦三英以外飾,誠五紽之可羞。”
(2).《詩·召南·羔羊》篇的代稱。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重來節使經三考,歸去輿人賦‘五紽’。”
“五紽”是古代文獻中的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皮襖上的五個絲繩紐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召南·羔羊》中的“羔羊之皮,素絲五紽”。根據高亨的注解,周代人的衣物會用絲繩作為紐扣,稱為“紽”,而“五紽”即指衣服一側縫制的五個(或三個)絲繩紐子。另有一說認為,“五”通“午”(交午,即交叉),而“紽”指縫紉方式,因此“五紽”可理解為絲線交織連縫的工藝(清·陳奂《詩毛氏傳疏》)。
代指《詩經·召南·羔羊》篇
後世文人常以“五紽”借代《羔羊》一詩,例如清代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寫道“歸去輿人賦‘五紽’”,即用此詞指代《羔羊》的典故。
補充說明:該詞反映了古代服飾文化與文學意象的結合,既有具體衣飾結構的描述,又衍生出詩篇代稱的抽象含義。不同學者對“五紽”的解讀差異,體現了古代訓诂學對字義考據的多樣性。
《五紽》(wǔ fú)是指中國古代士人佩戴的五個金屬鈕扣,被視為地位高貴的象征。
《五紽》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纟”(mì)紡紗部首,右邊是“畐”(fú)田字底部部首。它的總共有7畫。
《五紽》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披環功》一文中,用以描述古代官員佩戴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鈕扣。
《五紽》的繁體字為《五紱》。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變化。根據史書記載,早期的《五紽》字形可能與現代有些不同,但總體上保持類似的結構。
1. 古代文人常佩帶五紽,以彰顯其地位和身份。
2. 這位書畫家創作了一幅用五紽為主題的作品,寓意着他對古代品格的追思。
五彩紽、紽環、紽飾、紽鈕、紽扣
五鈕、五扣
平凡無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