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lava的音譯。古 印度 計時單位。也譯作“羅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時極短者,謂刹那也。百二十刹那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三:“臘縛,舊經中作羅婆,六十怛殺那為一羅婆。”
“臘縛”一詞有兩種不同來源的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梵語計時單位(傳統權威解釋)
源于梵語“lava”的音譯,是古印度時間計量體系中的單位。根據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換算關系為:
$$
1 text{牟呼栗多} = 30 text{臘縛}
1 text{臘縛} = 60 text{呾刹那}
1 text{呾刹那} = 120 text{刹那}
$$
按此推算,1臘縛約等于現代2.4分鐘(注:佛經中“一晝夜”為30牟呼栗多,即24小時)。
二、現代附會的成語解釋(低權威性) 部分現代詞典(如、3)将其拆解為“臘”(農曆十二月)與“縛”(束縛),釋義為“對舊俗的固守”。此解釋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現代人根據字面衍生的含義,需謹慎使用。
建議:在涉及佛教、曆史文獻時,優先采用第一種釋義;若在當代文學或口語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第二種引申義。
《臘縛》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把臘肉用細麻線或棕榈葉等束縛起來。
《臘縛》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肉部)和“缶”(缶部),總共由15畫構成。
《臘縛》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國的風俗習慣。在農曆十二月,人們通常會屠宰豬等家畜,将肉制成臘肉,然後用線或細帶束縛。這樣可以使臘肉保持形狀,方便儲存與食用。
《臘縛》的繁體寫法為「臘縛」。
根據古代文字的形态演變,以避免繁瑣,臘字的古寫法隻需用“月”字與“庫”字合稱以代替,而縛字的古寫可以用“缶”與“犬”組合來寫。
1. 農曆年末,家裡的臘肉會被細麻線臘縛起來。
2. 她用棕榈葉将臘肉臘縛起來,以便儲存。
1. 臘肉
2. 臘月
3. 縛捆
4. 縛緊
束縛、捆綁、縛
解縛、放松、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